今年腸病毒疫情大不同以往,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累計腸病毒重症7例,有5例是出生未滿月的新生兒,且感染的都是伊科病毒11型,有4位寶寶不敵病毒宣告不治,一方面整體疫情遲遲未進入流行期,另方面社區中的伊科病11型卻不斷攻擊新生兒。有鑑於此,疾管署緊急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今(20)日公布最新專家建議,提醒新手媽媽若有感染腸病毒之虞,應暫停親餵或瓶餵新生兒。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嚴峻,疾管署已於6月18日及6月19日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其中經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對發現,今年國內流行的伊科病毒11型的基因序列,與2018年國內的流行株已有明顯差異,卻與2022至2023年歐洲、2024年日本流行株的基因序列相近。顯示國內疫情可能是由歐洲、日本等國際疫情擴散而來。
羅一鈞說,該流行株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毒力增加,在歐洲、日本均有造成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導致重症、死亡,尤需提醒民眾和醫療端注意防治,呼籲流行期間孕產婦和新生兒儘可能減少與外界接觸,並注意自身和家人症狀,一有症狀應盡速就醫。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疾管署宣導如果媽媽真的疑似感染腸病毒,還是可以哺育母乳,因母乳中有大量的抗體,可以幫助寶寶對付腸病毒;只要注意避免親餵,改用瓶餵,但這項建議最後也決定修改。
羅一鈞說,針對母親感染腸病毒時的母乳哺餵建議,經昨專家會議廣泛討論後決議,依據兒科醫學會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母奶更曾被證實可能含有腸病毒。建議嬰兒未滿3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停止哺餵母乳。疾管署因此修訂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之相關原文「建議不要親餵,可將母乳裝在奶瓶,並於集乳時注意手部衛生,再請健康的家人協助餵奶。」為新版文字「建議嬰兒未滿3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停止哺餵母乳,直至疾病康復為止。 (相關報導: 你家也有一個憤青嗎?小心,他可能是憂鬱症上身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