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壽命延長與社會結構劇變下的世代轉折
「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若回溯至民國40年代,具有一種挑戰命運、超越常壽的時代,激勵意涵。根據相關統計資料,1952年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為60.4歲、女性為64.38歲,當時能活至七十歲確實已屬「長壽者」。然而時至2023年,男性平均壽命已達76.94歲,女性更達83.74歲(內政部,2024),人類壽命結構的顯著變化,使「七十歲」不再是暮年終點,而成為第二人生的起點。
但伴隨而來的並非全然的祝福。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已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20%),同時也面臨極低生育率帶來的「人口雪崩」。2023年台灣總生育率為0.87,預計2035年將進一步跌破0.8,屆時台灣可能取代韓國,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國發會,2022)。若進一步觀察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比例,自2015年起已逐年下降,預估2028年將跌破總人口三分之二,扶養比則將於2030年攀升至53.2%,意即每兩位工作人口需撫養一名非工作人口,構成嚴峻的人口與勞動壓力。
高齡社會的來臨,是結構性事實,不可逆轉。然而,真正的危機並非來自「年齡的增長」,而是我們是否仍以「靜態」心態面對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在這場名為「銀髮海嘯」的轉型浪潮中,個人如何自處,國家如何應對,正是當前最急迫的議題。
貳、重新定義「老後」:從退休終點到轉型起點
一、終身學習為基礎,開啟第二人生角色轉換
退休不應被視為個人生產力終止的符號,而是另一次學習與創造的契機。根據,OECD《終身學習報告》(2020),高齡者參與持續教育,不僅能延緩認知退化與憂鬱傾向,也能提升其社會參與與自我實現感。反觀台灣,樂齡學習仍多停留在休閒與興趣導向,較缺乏與數位技能、知識轉型、創新創業等實用知能對接的機制。
因此,退休者應視自身第二人生為「學習歷程的再開展」,不再依賴職場上一招半式,而應主動設定新目標,例如報名社區大學、數位學習平台課程、或參加公民培訓、社會參與實作等,讓「脫離職場」不等於「退出社會」,甚至自外人群。
二、舊能力的數位轉譯,深化人生厚度
高齡者具有豐富經驗與知識,但若無法與新時代語言接軌,這些資本可能淪為沉沒資本。例如:具備傳統繪畫、工藝、書法等基礎者,應嘗試轉向數位媒材發展,如電腦繪圖、社群經營、等新興領域。根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3)統計,參加「中高齡數位培力課程」者中,有超過三成在一年內以兼職、接案形式重返職場,顯示轉化能力實為可行之途徑。
三、生命經驗轉為引導資源,促進代間互動
社會傳統常賦予高齡者「過來人」話語權,但當代年輕世代價值與語言大幅不同,傳統式命令或說教常難以奏效。唯有將生命經驗轉化為「引路人」角色,以故事、傾聽、同理與諮商技巧建立新型互動關係,將心比心,方能贏得跨世代認同與尊重。
四、轉型需早規劃,預備期是關鍵黃金期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高齡駕駛不等於危險駕駛 | 更多文章 )
俗語有云:「無米煮番薯湯」,意即臨時抱佛腳難有成效。生涯轉型應於壯年期即展開。根據美國退休研究中心(CRR, 2022)研究,若能於45至55歲階段啟動第二人生規劃,包括財務布局、興趣開發、學習探索與角色轉換,其退休後生活滿意度與社會參與度顯著高於未規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