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在本週末至下週一(6月7日-10日)在各地開始。2025年的高考也是中國全面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雖然今年高考的報考人數首次下降,但總人數還是維持在千萬人,同時這個被譽為「最公平的國家考試」也由此迎來了轉機。
從唯分數論到考試評價多元化,影響中國幾代人的考試將作出重大改革。
其中來自四川、河南、山西、內蒙古、雲南、陝西、青海、寧夏8個省份首次實施新高考改革。目前,中國已有29個省份完成新高考落地,這標誌著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體系已基本建立。
從考試形式和時間安排上,中國現有的考試時間又回到了上個世紀的三天,相比於之前實施近十幾年的兩天時間,增加的一天是各省開展自主命題的考試。每年的高考也是全中國最為矚目的一場活動,其意義已經超越了考試本身。從今天起,各級政府官員和公安都將開展三天的「護考」行動,目的是完成這場「為國選才,為黨育人」的「政治任務」。

中國雖然依舊存在平民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矛盾的局面,但是絕大多數中國普通家庭的孩子還是要通過高考完全人生首次的「階級跳躍」。數十年的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已經開始與社會經濟發生脫節,這也是為何中國要開展一次徹底的改革。從改革本身來看,除考試形式的變動外,更多的是在考試命題形式和內容上與之前有所不同。
選考科目、成績認定、專業錄取新變動
自2014年起,高考綜合改革在浙江、上海試點啟動以來。今年四川、河南、山西、內蒙古、雲南、陝西、青海、寧夏8個省份在考試科目上,採用「3+1+2」模式,即三門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一門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以及兩門再選科目(化學、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學),像河北、北京等地早已按照此模式落地實施。
在成績構成上,「等級賦分」成為今年高考的另外一個關鍵。由3門全國統考科目成績和3門選擇考科目成績組成,滿分750分。其中,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每門滿分150分、選擇考科目每門滿分100分。語文、數學、外語、歷史、物理科目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高考文化課成績;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科目不公佈原始成績,以「等級賦分」轉換後的分數呈現,並計入總分。
在大學錄取上,考生電子檔案由投檔到院校改為投檔到院校專業組。其中,如果考生選擇服從專業調劑,原來可以在高校同一科類的招生專業範圍內進行調劑,今後只能在同一個院校專業組內進行調劑,不能調劑到其他院校專業組。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海棠文學城風暴升級!大陸法學界聯署聲援「罪犯」,與當局上演一場「對決」 | 更多文章 )
此外,在錄取上,今年多所高校也引來擴招的計畫。北京大學擴招150人,新增名額主要投放於元培學院、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及臨床醫學專業,強化基礎學科與新興交叉領域人才培養。清華大學新增150個招生計畫,並成立本科通識書院,重點培養「人工智慧+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上海交通大學連續多年穩步擴招,2025年再增150人,重點覆蓋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前沿方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打破多年「精品辦學」傳統,首次擴招100人,全部投放於基礎學科與新工科,並新增量子資訊科學、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等「高精尖缺」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