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台灣與全球多數現代社會中,「不婚不生」正逐漸成為年輕世代的生活選項。越來越多青年對戀愛、婚姻、甚至建立家庭抱持觀望、恐懼甚至排拒的態度。根據台灣內政部2024年統計,台灣的結婚對數創下歷史新低,每千人結婚率已跌至4.8,出生率亦長年蟬聯世界最低之一。
問題不在於年輕人不渴望愛,而在於他們所承載的情感敘事,太過沉重與焦慮。
愛情的敘事:從浪漫童話到現實恐懼
情感文化的轉變,往往與我們所接受的愛情敘事息息相關。
心理學家蘇珊・強森(Dr. Sue Johnson),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創始人指出,現代人對情感連結的需求從未減少,甚至因社會變遷與孤立而更加迫切。然而,大眾文化與社群媒體卻持續傳遞愛情是「高風險、易崩壞、必然受傷」的訊息,使人們在親密關係中傾向「預設悲劇」,不敢投入。
影集如《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韓劇《我的出走日記》,以及各類「離婚實境秀」、「渣男渣女爆料文」在網路平台大量傳播,形塑一種「戀愛是受苦起點、婚姻是災難終點」的集體情感想像。儘管其真實性不可否認,但當這些負面敘事成為主流,我們便無法再看見關係中那些細膩而深刻的連結事實。
社群媒體的機制更進一步放大這些焦慮。Instagram 上的幸福照片常被批為「假象」,而Dcard、PTT 等平台的戀愛版卻充滿恐慌與譴責。這不只是內容的問題,更是演算法選擇「能引發情緒」內容的結果,而負面情緒總是傳播得更快、更廣。
心理學家史丹利・霍洛維茲(Stanley Horowitz)說得直白:「在社群媒體上,憤怒比溫柔更容易被看見。」
恐懼如何潛入年輕人的情感想像
遠見雜誌《30世代網戀大調查》結果發現,虛擬世界的愛情,對熟悉網路生活的30世代來說,就像吃飯、喝水、呼吸一樣自然。不過,從匿名代號開始的網路人際關係,也很容易變成幻想的愛情,結果可能更焦慮、更寂寞。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說,「這種虛擬關係所建立起的自信,背後隱藏的卻是更大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還有一開始就可能存在的不誠實和懷疑。」
這些現象揭示的不是價值低落,而是年輕世代所處的愛情生態已讓情感成為壓力與風險管理問題。
這種恐懼往往來自兩種敘事:一是「個人責任型」敘事,將戀愛與婚姻的失敗歸咎於個人不夠好、不夠成熟、不夠有錢;二是「不可控風險型」敘事,認為即使再努力也會被背叛、離婚、失敗。這些敘事構成一種情感焦土,讓年輕人不敢愛、不敢錯,更不敢希望。
我們需要新的敘事:情感文化的重建
當代愛情研究權威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指出,「我們正在學習如何在自由中承諾,如何在多元中選擇真實,這是一種文化上的重新學習。」這種觀點提醒我們,愛情的困難不代表它已過時,而是我們需要更新它的語言與支持系統。
(相關報導:
季凡觀點:單身趨勢會拖累資產累積?
|
更多文章
)
重新書寫愛情敘事,意味著在文化、教育與政策層面提供具支持性的情感文化生態。幾個可能的方向包括:
一、教育面:情感素養應是核心素養
我們從小接受語文、數學、科學教育,卻鮮少有人教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如何建立信任關係、如何溝通與衝突解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15年即強調「社會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21世紀的核心素養之一。而根據美國 CASEL 組織的研究,實施 SEL 課程的學生在人際互動、情緒管理與學業表現都有明顯提升。
台灣目前雖已有生命教育與輔導課程,但在內容與師資資源上仍偏向「問題導向」與「危機處理」,缺乏系統性、預防性與陪伴式的情感教育設計。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反毒反霸凌」式的單一教材,而是能在孩子青春期前後持續培養自我認識、同理與關係建構能力的課程設計。
此外,愛情教練(Love Coach)與伴侶關係輔導可視為校園與家庭之間的橋梁。像芬蘭便設有「青少年關係課程」,邀請心理師與青年導師進班級,討論「戀愛、情緒、界線、責任」等議題。這種不帶羞辱、不以道德評判的學習方式,讓年輕人能在安全環境中思考「什麼是我想要的關係」、「如何與人建立連結」這些深刻而重要的生命課題。
二、職場面:關係友善的工作環境設計
愛情與婚姻不是發生在真空中。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戀愛的困難往往來自工作壓力與時間壓縮。根據104人力銀行2023年調查,高達72%的年輕上班族認為「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其中逾五成表示「沒時間交朋友或進行親密關係」。
當代職場若仍以長工時、高壓力與彈性不足為常態,戀愛自然會淪為「奢侈品」。若職場缺乏支持性文化,如過度排斥公開交往、無法容忍照顧家人者調整工時、將單身員工視為「加班主力」,更讓人對建立長期關係卻步。
但也已有企業開始改變。例如丹麥的某些企業推行「關係假期」(relationship leave),鼓勵員工為經營親密關係安排時間。日本部分公司則提供「婚活津貼」,支持員工參與聯誼與交友活動。這些作法雖看似微小,卻代表一種理念轉變:職場不是冷冰冰的績效機器,而是人與人共構生活的場域。
台灣企業與勞動政策可朝「關係友善職場」發展,從制度上鼓勵情感的經營與親密關係的平衡,而非將愛情視為分心與效率敵人。
三、政策面:從補貼嬰兒到支持關係
政府過去針對少子化問題多以經濟誘因著力,如生育補助、托育津貼、租屋優惠等,這些措施雖然必要,卻往往錯置問題根源。因為年輕人不婚不生的背後,常是「沒有想與之共度人生的伴侶」,而非單純經濟負擔。
因此,政策應從「補貼生育結果」擴大到「支持關係過程」,協助人們從交友、戀愛到成家建立完整的情感旅程。例如:
1. 設立戀愛與關係教育發展中心:像日本設有專門機構協助地方政府推動戀愛支援、伴侶媒合、情感教育,並提供心理諮詢資源與活動場域。
2. 婚戀友善公共空間與活動政策:地方政府可結合社區資源與公民團體,舉辦交友與文化活動,創造自然認識他人的機會,而非僅限於速配聯誼或結婚推銷。
3. 親密關係照顧者支持制度:將「照顧關係」擴展至非親屬的伴侶、朋友,提供法律與社福上協助,讓未婚青年有勇氣和資源進入親密關係。
4. 扶植民間婚戀產業正向發展:建立婚戀產業認證機制,鼓勵專業、倫理與心理學背景的人才投入,不再讓交友市場充斥詐騙與消費陷阱。
從恐懼走向盼望的愛情文化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年輕世代並不是拒絕愛情,而是在沒有支持系統的情況下,無力面對愛情發展到婚育的重量。恐懼源自孤單的想像,但盼望來自於有他人同行及社會安全網的可能。
讓我們重新定義戀愛:它不只是激情的起伏,而是一種共同創造未來的關係實踐;它不該是「自我價值的最終審判」,而是「互相理解與支持的過程」。
當愛情被放回到人性本質的位置,當媒體與文化開始說出更多真誠與希望的故事,年輕人將能看見:關係並非風險,而是成長的場域;愛,不是負擔,而是資源,甚至成為人生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