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中長期值得關注!
根據《華爾街日報》2025 年 3 月 21 日的長篇專文,美國女性正逐步放棄婚姻制度。本文特別引用該篇數據,並補充相關經濟研究,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女性正在放棄婚姻
根據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簡稱AEI)於 2024 年對 5,837 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有超過一半的單身女性表示,她們認為自己比已婚女性更快樂;而持相同看法的單身男性僅略高於三分之一。
隨著越來越多美國女性選擇單身或延後婚姻,社會正快速轉變;但這場結構變化背後,也潛藏一項值得關注的事實:單身者在財富累積上的處境,明顯不如已婚者。
這不只是收入差距或消費習慣問題,而是深層的經濟結構性挑戰。從住房、稅制到社會觀感與風險分擔機制,單身者在資產增值與累積上面臨多重不利。
一、單身人口上升的趨勢與原因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資料,2023 年年齡介於 18 至 40 歲之間的單身女性(未婚且未與伴侶同居)比例達到 51.4%,比 2000 年的 41.8% 大幅上升。
這背後包含多項推力:教育與經濟成就的性別落差擴大,部分女性主動退出婚戀市場;政治與文化價值觀日益兩極,削弱男女配對的可能性;科技發展改變社會關係模式,也拉長了「黃金結婚年齡」。
在此結構下,單身逐漸被視為一種理性選擇;但從財務角度來看,這樣的選擇可能隱含不小的機會成本。
二、已婚者的財富積累優勢
根據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的資料,2022 年已婚夫妻的中位淨資產為 39.3 萬美元,而包括同居但未婚者在內的未婚人士中位淨資產僅為 8 萬美元,差距達到5倍。
Married couples had $393,000 in median wealth in 2022, according to the St. Louis Federal Reserve, while unmarried people, including those who were partnered but not married, had $80,000.
這樣的差距並非偶發,而是多項制度設計長期累積的結果:
房產擁有與成本攤平
雙人家庭更容易共同承擔房貸、管理固定開支,也更容易進入資產市場。購屋是美國中產資產累積的關鍵,婚姻關係提供實質助力。
家庭規模與邊際成本遞減
許多生活成本具「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例如交通、生活空間與消費支出等。雙人共享可降低邊際成本,而單身者無法享受此優勢。
稅制偏好已婚家庭
美國聯邦稅制對已婚家庭提供多項稅負優惠,包括共同報稅的高額扣除、撫養與育兒稅額抵免等,單身者在實質受益上則面臨較高門檻與限制。 (相關報導: 符合現代社會單身需求!日本「1人座」迷你電動車超受歡迎,首批預購逼近豐田全年銷量 | 更多文章 )
說明:相較於臺灣較為中性的稅制設計,美國聯邦稅制明顯偏好已婚家庭。
投資與財務決策的分工效應
已婚伴侶可分工並共同制定中長期理財規劃,包括資產配置、教育儲蓄與退休帳戶投資。單身者在風險管理與執行上則相對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