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位「統一天下」的名人,其中,漢高祖劉邦和唐高祖李淵,自起兵到統一,只花了七年時間,而曹操卻花了31年,還是沒能完成統一,原因及差別究竟為何?《搜狐網》歷史專欄指出3大關鍵。
1.領導能力有差別
劉邦雖然出身平凡,卻非常會用人,如身邊的張良、韓信、蕭何等頂尖人才,劉邦不靠自己單打獨鬥,而是憑藉分工合作,把團隊的力量發揮到最大。毛澤東還曾表示,劉邦是歷代皇帝中最厲害的一位。
而李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他的兒子李世民。李世民不但會打仗,還很會用人,他和名將李靖合作,打下半個中國,唐朝能統一,靠的就是這支「超強戰隊」。
相較之下,曹操雖然聰明、有手段,但很多決策讓人不太能理解,如打下城池後屠城、殺俘虜,這樣的做法讓百姓對他反感,士族也不買帳,團隊不夠穩,想統一自然困難重重。
2.時機不同、亂世有別
劉邦和李淵出兵時,皆得益於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局勢,剛好是秦朝、隋朝末年,當時天下大亂,百姓怨聲載道,各地反叛不斷。此時只要有人「站出來」,稱霸一方的勢力就容易得到支持。
相比之下,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則是地方割據嚴重的時期,像是黃巾之亂,但很快就被鎮壓,此後,東漢的衰落並未迅速引發大規模的反抗,反而讓地方割據勢力盤根錯節,使得統一天下的難度大為增加。緊接著的軍閥割據、勢力分散,並無共同的敵人。因此在這種局勢下統一天下,難度比劉邦、李淵高太多,正如同唐末五代時期,各地勢力割據嚴重,最終未能形成統一的局面。
3.士族結構牽制
在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皆未能完全依靠豪門士族的支持。曹操雖然出身官宦家庭,但其家族背景並不顯赫對當時的豪門家族態度很強硬,甚至刻意壓制,讓許多士族對他不滿,如手下陳宮就是因為理念不同而反叛。
劉備雖然是皇族後裔,但其家族地位已不如部分權勢顯赫的宗室,而孫權則完全是平民百姓出身。曹操長期以來對豪門士族採取打壓態度,導致陳宮等人的反叛。這樣的做法不僅使他失去了士族的支持,也讓他錯失了統一天下的契機。
相對來說,劉邦和李淵就比較懂得「拉攏各方勢力」,不論及出身,只要有能力就給予機會,自然能團結更多人,勢力也就越來越穩。
儘管曹操在政治手腕上頗為高明、軍事手段卓越,但他始終未能解決豪門士族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實現天下大統一的能力。而劉邦與李淵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他們在用人方面更為寬容與包容,能夠有效整合社會各階層的力量。
資料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陳得馥 (相關報導: 關羽賣棗、張飛殺豬,都沒有拜師過「為何武力如此高強」?內行一語道破歷史真相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