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目前50歲以上骨質疏鬆盛行率男性為24%,女性38%。值得一提的是,有骨質疏鬆困擾的長者除了食補、尋求西醫的治療,曾經接受中醫治療者也高達70%,可見中醫也被眾多患者信任與依賴。
長庚北院區中醫婦科主任鄭為仁表示,中醫對於骨質疏鬆的治療,認為骨質疏鬆多與腎虛、肝脾失調、氣血不足等病機相關。治療上以補腎填精、養肝健脾、益氣養血為基本原則,常配合活血通絡藥以提升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可透過多重作用機制發揮抗骨質疏鬆的效果,例如:促進成骨細胞(osteoblast)分化、抑制破骨細胞(osteoclast)活性與形成,進而達到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生成的雙向調節。其相關訊號通路包含Wnt/β-catenin、PI3K/Akt、MAPK、NF-κB等。
此外,許多中藥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減緩骨質的流失;有些具有植物性雌激素或黃酮類的中藥能夠調節荷爾蒙,進一步影響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活性;也能透過調節腸道微菌叢減緩身體的慢性發炎。
鄭為仁強調,目前的研究顯示,多種中藥或相關萃取成分如淫羊藿、杜仲、補骨脂、骨碎補等,已被證實能調控骨代謝相關基因表現,展現出中藥在預防與改善骨質疏鬆方面的潛力,亦為未來新藥研發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中醫解讀骨質疏鬆 強調調和「腎陰與腎陽」是關鍵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葉祐安表示,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藏精」,為先天之本,主導人體的生長、發育與老化過程。牙齒、頭髮、筋骨及生殖功能,皆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骨質疏鬆在中醫歸屬於「骨痿」、「骨痹」範疇,多因腎氣虧虛所致,治療上強調調和腎陰與腎陽,以固本培元。
常用處方如六味地黃丸可滋養腎陰,知柏地黃丸兼具清虛火、滋腎陰之效;腎陽不足者,宜用桂附地黃丸以溫補腎陽。若體虛明顯,則視體質選用左歸丸偏補腎陰、右歸丸偏補腎陽,或使用龜鹿二仙膠達到陰陽雙補、益精壯骨之功;若體質偏燥、易上火,則可選養血壯筋健步丸補益氣血,或虎潛丸滋陰降火、強筋健骨;而桑螵蛸散則有補益心腎、固精安神的作用。
葉祐安說,臨床上,骨質疏鬆常因輕微跌倒而引發腕部或髖部骨折,或在慢性腰背痛檢查中發現脊椎壓迫性骨折。治療上宜分期施治:初期可用正骨紫金丹、四妙勇安湯(腫痛安)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亞急性期則選疏經活血湯(加味樂痛舒)、獨活寄生湯(虎力勇)、羌活勝濕湯(芷痛飲)以活血化瘀、袪風除濕、舒筋止痛;進入慢性期後,治療重點轉為補腎填精、強筋壯骨、溫補脾腎、柔肝緩急,可使用龜鹿二仙膠、真武湯合芍藥甘草湯(于寧鬆)等方劑進行調養。 (相關報導: 新冠疫情再升溫 疾管署估至8月恐上看170萬人確診 | 更多文章 )
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顧好骨本
台北市立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洪裕弘表示,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顧好骨本,增強骨質密度與骨骼強度。中醫藥有助於延緩骨質疏鬆症,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充足有助於骨髓生化,骨髓充分滋養,骨骼才能堅固有力。所以中醫藥預防骨質疏鬆症重點在於「補腎健骨、調和脾胃」,多採用補腎壯骨的方法,常用預防骨質疏鬆症的方劑,如獨活寄生湯具有抑制蝕骨細胞活性以及刺激成骨細胞分泌蝕骨細胞抑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