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兩岸簽署ECFA服貿協議,馬政府主張藉此擴大出口、深化經貿連結,同時針對潛在受損產業提出具體補貼與轉型方案。儘管政策設計試圖平衡利弊,但在野政黨、學界與社運團體迅速動員反對,指責協議黑箱、危及主權、犧牲中小企業。最終這場衝突引爆318太陽花學運,協議因此無疾而終。
當年反對服貿的政治人物與意見領袖,如今多數仍活躍政壇,甚至位居中樞。時任立委陳其邁在立院痛批服貿片面讓利,主張逐條審查;黃國昌以學者身份發表專文,認為服貿將導致中國資本滲透台灣社會;林昶佐則親自參與街頭運動,高舉「民主不能讓步」標語。這些人因服貿議題嶄露頭角,形塑了台灣近十年政治版圖的轉變。
不僅如此,現任總統賴清德也曾公開反對服貿,直指兩岸經濟結構差異過大、時機早已錯失。副總統蕭美琴當年更與同黨立委共同禁食抗議國民黨強行送審協議,批評踐踏立院程序;本次台美經貿談判總代表,時任文化部長的鄭麗君則在審議中提出百條修正動議,試圖刪除不對等開放條款,為文化與創意產業發聲。他們當年的主張,無一不是圍繞著程序正義、國家主體與社會公平,言辭犀利、立場鮮明。
十二年過去,台灣面對的貿易與外交挑戰,並未減輕,反而加劇。在美中對抗格局下,美國以國安為由強化科技封鎖,台灣為避免受池魚之殃,被迫接受一系列讓步條件:不休止的巨額軍購、半導體供應鏈移轉美國、全面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能源與供應鏈政策接軌,細究代價之高、讓利之大,已遠超ECFA服貿協議。然而面對這些壓力,當年高聲疾呼的那些人,如今集體噤聲。
過去所謂的黑箱,如今軍售與經貿協議難道更透明?當年憂心中小企業遭殃,難道美國農產品與平台企業全面進駐不也同樣衝擊本地產業?當年質疑主權被出賣,今天台灣對美國軍工與能源依賴之深,是否更進一步壓縮了政策空間?對比當年與今日的實際代價,不禁令人懷疑:我們反對的到底是協議本身,還是提出協議的國家?
這些政治人物的立場轉變,固然可解釋為政黨輪替與地緣現實,但當初高舉民主、透明、公義之名,今日卻選擇接受更不對等的交易與更封閉的談判過程,難免讓人感到政治誠信的斷裂。如果當年的標準成立,那今天的沉默,就是一種選擇性的失憶。
誠然,中國與美國在體制與意圖上確有差異,台灣與美國的合作也可能帶來某些戰略價值與國際支持,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因此放棄一貫的標準與原則。凡涉重大經貿協議、軍購或政策讓利,皆應遵守相同程序要求,接受國會與社會檢視,不可因對象是盟友就自動放行,更不該把質疑之聲簡化為「親中」或「反美」的二分標籤。
當年反服貿行動或許未能改變歷史結構,卻喚起世代對於民主程序與公平正義的深層意識。但今天,如果這群人選擇將當年價值置於權力之下,那麼這場運動所留下的就不再是台灣民主的光榮,而是轉型後的鄉愿與妥協。
歷史會記得誰曾站出來,也會記得誰選擇不再說話。真正的民主,不是站在哪一邊,而是願意在任何情境下堅守原則。從ECFA到美牛、從服貿到軍售,台灣不該只反對我們害怕的那一方,而是要勇於檢視每一個讓渡自主的交易。不分對象,不問顏色,唯有如此,台灣才能成為一個有主體性的民主國家。
*作者為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相關報導: 陸文浩觀點:共軍遼寧號航母打擊群直逼釣魚台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