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增加5天國定假日損失多少GDP?

2025-05-31 06:30
筆者提到,若從國際視角觀察,OECD國家如法國、德國、日本,平均每年休假日(不包括周六、周日)超過30天,並未因此影響其GDP表現。(示意圖 / 取自pakutaso)

多放一天假,GDP會損失多少?這是嚴肅的經濟問題,卻被簡化為口號式答案。許多媒體與政治人物習慣引用「每放一天假損失300-600億元」的說法,反對增加國定假日,甚至主張刪減假期。但實際上,這個數字源自針對「颱風假」所做粗略推估,將臨時停工與排定假日混為一談,馮京當成馬涼,錯的離譜。

若以2023年台灣GDP約23兆新台幣、全年約285個工作天平均計算,單日國民生產值約為800億元。這是部分人主張的基礎邏輯:放一天假,就等於少了這筆產出。然而,這種「平均分攤式算法」過於粗暴,完全忽略假期類型、產業結構與替代效果差異。

首先,臨時放假如颱風假,來得突然、難以預期,對製造業與物流業常造成實質性中斷與損失,不易補救。但國定假日屬於可預期安排,生產型企業多能提前調整人力與排程,將影響降到最低。24小時輪班的半導體、電力、鋼鐵、超商等產業,不會因放假而停工;而運輸、餐飲、觀光、零售、娛樂等服務業,甚至因假期人潮反而營收上升。

這樣的產業差異正說明了:「放假=損失」的說法過於武斷。一體適用的估算模型無法反映不同部門的彈性與替代性。舉例來說,許多工廠會選擇在假日前加班生產,或假後補工,即使短期產出遞延,年度總產值未必受損,平均每小時工作效率反而可能提高。

此外,GDP只衡量「產出」而非「效率」與「福利」。某些假期可能降低部分產業產能,但也可能提高家庭消費、促進觀光旅遊,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的內需循環。以春節或中秋連假為例,百貨、交通運輸與餐飲住宿業常創下全年高峰,這些假期的經濟貢獻不容忽視。

若從國際視角觀察,OECD國家如法國、德國、日本,平均每年休假日(不包括周六、周日)超過30天,並未因此影響其GDP表現。事實上,適度假期有助勞工身心恢復,提高工作效率,對創新與長期生產力有正面幫助。

可惜的是,台灣的公共討論仍停留在「多一天假,少幾百億」的線性邏輯,忽視經濟結構現實,讓假期政策被民粹與錯誤認知綁架。行政院國發會與經濟學界有責任提出具邏輯與科學基礎的評估方式,針對不同假期性質、產業敏感度、時間替代性進行研究,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數據。

立法院與媒體更不該再讓「名嘴式數學」主導政策辯論。每次爭論假期議題時都搬出幾百億損失作為反對理由,實質上既無精算依據,也無產業區隔,更沒有勞工權益與社會福利的整體考量。

世界先進國家已經開始倡議與實驗「周休三日」構想,台灣可透過先增加國定假日,若干年後再轉換過度至周休三日,未嘗不是一條水到渠成的捷徑。

假期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牽涉勞動權益、家庭生活與社會節奏。若能善用假期制度推動內需型經濟、促進勞動彈性、鼓勵數位轉型,可能讓休假成為經濟動能的一部分,而非負擔。

經濟發展不是壓榨每一個工作日就能創造,關鍵在於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倘若我們只用粗糙的平均值去衡量政策效果,無視底層結構的複雜性,最終只會落入「假努力」迷思。經濟學界該拿出負責任的估算方法,而政治人物也該學會拒絕簡化思維,讓公共討論回到理性與誠實的基礎上。

*作者為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相關報導: 陸文浩觀點:共軍遼寧號航母打擊群直逼釣魚台 更多文章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