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的南亞地區,是全世界人口最為稠密、人民又相對較貧窮、族群和宗教構成極複雜的區域。歷史上不同宗教信仰群體之間發生過許多戰爭和殺戮,印度次大陸各封建王朝和後來的英國殖民者又往往採取有意劃分等級和「分而治之」策略,導致了更多分化和衝突。
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等不同宗教信仰者大雜居、小聚居,歷史上恩怨頗深、對立嚴重,日常又摩擦不斷,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釀成巨大社會風暴,甚至暴力衝突和仇殺。如1984年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及印度政府的暴力衝突、2002年印度教徒攻擊穆斯林的「古吉拉特騷亂」,都是典型的例證。
而南亞地狹人稠、自然災害頻發的生存環境,也加劇了各族群、各國家之間的衝突。南亞次大陸一方面在季風區,不少地區河網密布、降水豐沛,是天然的「魚米之鄉」。另一方面,也更易受颱風、暴雨、洪水的襲擊,以及旱澇交替、地質災害頻發,導致大量人員死亡。而全球氣候變暖又加劇了南亞的災害,如巴基斯坦2021-2024連續幾年爆發破紀錄洪災旱災、印度高溫致許多人死亡等。另外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大片沙漠等不適居區域,克什米爾多數地區也是荒漠和高寒地帶,且生態惡化範圍還在擴大,這些地方的居民生存環境更惡劣。
自然生存環境的惡劣及進一步惡化,許多人生命直接遭受死亡威脅、家人死去,人們也就容易失去理性,製造暴力。2024年孟加拉國反政府抗議及暴力活動,直接原因是反對特權階級和腐敗,但也與生存環境惡化有著緊密關聯。巴基斯坦頻發恐怖襲擊、印度強姦犯罪高發,都能追溯到生存環境惡化的催化作用。而印巴孟等國內部矛盾激化下,就更傾向於對外軍事冒險、轉移矛盾,以取悅內部穩定人心。
而南亞地區的貧困問題,也始終是損害南亞各國內部及各國之間安定和平的重要原因。南亞雖然農業發達,但工業水平低,服務業則長期集中在低端層次,稠密的人口又稀釋了資源和經濟成果,讓南亞大多數民眾一直處於非常貧窮的狀態。貧困的社會成為不穩定的溫床,貧窮者更容易受極端思想蠱惑、被極端組織招募,人們在貧困和壓抑下也更傾向於對他人施暴,腐敗也更猖獗。而暴力、腐敗、極端主義,又會加劇貧困,形成惡性循環。
各國內部個體間的暴力,也會通過族群、宗教、國家,上升為不同族群之間的殺戮、國家間的戰爭。各國各族群不願內部矛盾激化下「自爆」,幾乎必然會選擇對外戰爭作為「洩壓閥」。印巴之間的三次戰爭,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前東巴基斯坦)的分裂與殺戮、斯里蘭卡持續數十年的泰米爾人與僧伽羅人內戰,都證明瞭這樣的現實。 (相關報導: 陳秉逵觀點:印度河水爭端是印巴衝突的倒影 | 更多文章 )
當族群與宗教矛盾、自然災害和生存壓力、貧困問題交織在一起,各自對暴力和戰爭的催化作用會成倍放大,導致極為可怖的戰爭與屠殺,以及對弱勢族群的更殘酷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