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你能支持朋友當小三嗎?從《因為愛你》思考社會最封閉的痛楚

2016-03-26 08:30

? 人氣

《因為愛你》這部片子是改編自小說《鹽的代價》的女同志愛情故事主要對比出五零年代社會所呈現的家庭價值,雖然無法感受到導演製造的背景下那個不能說的秘密,加上劇情與《藍宇》有些相似,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拋家棄子,故事張力顯得不會有太大亮點,但結尾收得如蜻蜓點水般耐人尋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打個比方,有點像是路跑一旁設置的防中暑噴灑器,大熱天裡給你一陣涼快,正覺得沁涼到心頭時水乾了,意猶未盡卻也充滿想像。然而就畫面美感而言,的確引人入勝,片子特別選用 16mm 的膠卷還原半世紀前的場景,加深視覺效果,同時也獲奧斯卡六項大獎提名,包含了最佳攝影與最佳服裝設計,美得無可挑剔。

人物攝影隱喻感情的自然寫真

特芮絲(魯妮瑪拉飾)劇中表現極為亮眼,尤其是從卡蘿家離開後獨自乘坐火車的那一幕印象深刻,她瞬間迸出的淚彷彿不斷告訴大家,是她全盤接受了卡蘿的要求,心甘情願獨自吞下這段不被祝福的愛,自己喜歡上了不應該喜歡的人,突然間成了小三,心只是有點難過委屈,來得突然也走得倉促,實在有些難以承受,所以流淚了,受傷了,一個人孤孤單單回家;相較卡蘿 (凱特布蘭琪飾) 劇中幾度氣到發抖、煩躁不安的演技讓人不免將《藍色茉莉》中歇斯底里的模樣連結在一塊,好像有點難擺脫那樣子的聯想,可能是她在《藍色茉莉》真的太驚豔了。

此外導演還安排了一個巧妙設計,人物攝影借物喻情:從原先特芮絲道出自己不擅拍人的照片,到後來朋友建議她考慮一定要出作品集可見。過程中投射了許多情感在照片裡,捕捉到卡蘿在她面前表露無遺的純真美,表達愛情本就該如此率性順從內心的聲音,不分男女、女女或男男,自然而然,如片中一句:「你不知道為何會被某些人吸引,而不是被其他人吸引。」;無論情感寫真、人物寫真,要怎麼做才能成功抓到精髓,答案呼之欲出。

半世紀前的對話時空,今日走出封閉的框架了?

愛情的遊戲裡各自有一套說詞,若把當時的保守思想只聚焦在兩位女角上,述說面對外在有多大的壓力,可能會感到乏味,所以導演也試著從她們的關係人身上找出與感情相互牴觸的衝突,仍差強人意。

從特芮絲她男友的角度來看,劇中對話多半只呈現一種「妳是在開玩笑嗎?根本是學生愛上老師吧?」那種不可置信、但並不是極度厭惡的態度,假設在那樣封閉的年代,同志伴侶不是理應容易飽受苛責嗎(僅有律師轉述心理醫生治療情況最後繞著小孩的監護權打轉、卡蘿夫婦家中有一小段吵架、卡蘿老公衝到艾比家門口)卻並未感受到對同性相愛更強烈的歧視、貶低?難道是因為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所以話也說得比較委婉嗎?如果是,那對比今日社會情況又有何不同?好像看不大出來。

假如身邊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今天也陷入劇中的小三風暴,而且愛上的是一個有家室的人,會第一時間給予祝福或肯定嗎?會建議告訴他們,包袱趕快收拾收拾準備遠走高飛嗎?這問題應該不只侷限在同志人權,這是一個會發生在周遭、任何人都有可能的情況,像許多企業裡偶有會發生的總裁和女秘書擦出天雷勾動的火花,一般人一開始多少都會有點難接受。

即便這個走過半世紀的舊觀念正逐漸轉變,但今日有多少人是已抱持著真正的開放、追隨自由之愛的風潮,不是嘴巴上說說「我尊重你,但不代表我認同你。」的這種假開放心態,光數實行同性婚姻法的國家為例,也才約莫 20 個,但全世界有近 200 個國家,數字落差之大不難想像。

但幸運地至少現在是活在二十一世紀,不是五零年代,只是除了勇氣之外還必須體認到的現實問題,也許該捫心自問,有沒有因為曾經深愛著某個人,而願意為他/她付出多少?如果剛好是同志伴侶、祖孫戀等其中少數一份子的愛呢,那勢必應該要關心到,其實距離開放的終點,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同志仍須努力,革命尚未成功。

*作者現職為網路編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