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展/布爾喬亞為什麼酷愛蜘蛛?6則你不知道的「蜘蛛奶奶」小故事、7件必看作品是她反抗不幸命運的寫照

2025-03-18 09:43

? 人氣

路易絲・布爾喬亞(圖/取自Wikipedia)

路易絲・布爾喬亞(圖/取自Wikipedia)

編按:

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國際巡迴大展去(2024)年在日本森美術館締造20萬觀展人次,今年3月移師富邦美術館展出。她的巨型《蜘蛛》雕塑盤踞在古根漢美術館、東京六本木,高聳的八隻纖足壟罩觀眾,已成為重要的城市地標。踏入展場前,讓我們一起回顧她的6大生涯轉捩點,先行認識這位「蜘蛛奶奶」的故事。

蜘蛛展故事1
童年目睹父親出軌,照顧患有慢性病的母親

布爾喬亞1911年生於巴黎,是家中的次女,父母經營一間壁毯修復工坊。父親希望子女繼承家中生意,鼓勵她從小學習英語,特別聘請了一位英語家教,自己卻和這位教師發展長達十年的婚外情...同時布爾喬亞又要照護患有慢性病的母親,從小目睹父母之間不平等的關係,讓她的童年充斥著不安全感。布爾喬亞回憶,母親對她來說既是摯友也是守護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母親是和蜘蛛一樣的『編織者』,...她就猶如蜘蛛般,極度靈巧聰慧。蜘蛛會捕食蚊蟲,是友善的存在。我們都曉得蚊蟲會四處散播疾病,因此,蜘蛛是有益並能保護我們的存在,就像我的母親一樣。」(註1)

布爾喬亞在大學時期主修數學與微積分,成為她逃離家庭矛盾的避風港。好景不長,母親在布爾喬亞20歲時病逝,她悲痛地嘗試自殺,卻被長年怨恨的父親救回生命。

摯愛的母親曾長年支援布爾喬亞的學業,經此打擊,她放棄數學轉而鑽研藝術創作,即使父親不支持她的夢想,她仍靠著流利的英語半工半讀,在羅浮宮從事英語導遊工作,也為法國立體派藝術家費南·雷傑(Fernand Léger)擔任翻譯,於巴黎美術學院、羅浮學院持續進學。她回憶道:「費南·雷傑使我轉變為一位雕塑家」(Léger turned me into a sculptor.),在雷傑的影響下,布爾喬亞開始發展雕塑作品,為日後的大型雕塑創作奠定基礎。

矗立於東京六本木的蜘蛛雕塑(資料照/陳乃慈攝)
矗立於東京六本木的蜘蛛雕塑(資料照/陳乃慈攝)

蜘蛛展故事2
27歲和丈夫一起遠走紐約

26歲時,布爾喬亞邂逅了來到巴黎旅行的美國藝術史學家羅伯特‧戈德華特(Robert Goldwater),倆人於1938年8月初識、旋即於9月步入禮堂,隔年一起移居紐約。在紐約活躍的藝術環境裡,她認識了許多作風大膽前衛的藝術創作者。

左❘布爾喬亞和丈夫育有三子;右❘《逃家女孩》(約1938)© The Easton Foundation, NY.(資料照/陳乃慈攝)
左❘布爾喬亞和丈夫育有三子;右❘《逃家女孩》(約1938)© The Easton Foundation, NY.(資料照/陳乃慈攝)

布爾喬亞移居美國的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陸爆發,遠在法國的老家遭到納粹佔據,她則忙著適應美國的新生活,這引發了她的愧疚感,此時的創作多是從對法國的思念出發。

布爾喬亞和丈夫育有三子,從女兒轉變為母親的角色,使她對親子關係產生深刻的思考。她用藝術傾訴女人一生的愛與痛,從情人之間的相擁到女性臨盆生產、育兒哺乳、線繩穿針引線等元素,重複地在生涯作品中閃現。孩堤時代害怕遭母親拋下的恐懼,也讓她的母子題材雕塑帶有相互矛盾的二元性:母親是孩童的保護者,也必須在過程中武裝自己傷害他人,產生了「好母親」與「壞母親」的辯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乃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