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個標題是因為想起了一篇早期寫的專欄「告訴我,ROC在哪裡?」
那一篇是1988年3月刊出於《新新聞週刊》,為了時任外交部長丁懋時在立法院答覆質詢時表示:我們將不參加在大陸舉辦的所有文教體育活動。那是「漢賊不兩立」的年代,雖然已經接受奧會模式,但仍然不習慣「Chinese Taipei」這個名稱,由於擔心去大陸會被稱為「中國台北」,所以曾經考慮一律不參加。可是後來大陸方面遵守奧會規定,所以我們都去參加。
30多年過去,世界變了,兩岸關係也變了,我們現在不太滿意「Chinese Taipei」的稱呼,總要稱自己是Taiwan;然而,北京政府也不滿意Chinese Taipei,所以更用力喊「中國台北」。我們去大陸參加活動的團體雖然曾經力爭,但爭也沒用,漸漸的就接受了(罵歸罵,下次還是去)。
前幾天的報導,日本外務省已向我們提出,希望表明下月揭幕的世界博覽會(大阪關西世博)的台灣館是民間企業參展。由於我們不是國際展覽局(BIE)的會員,是以TECH WORLD館的名義參展,所以,日方的要求並非無理。
回想2010年上海世博,我們在展場的名稱是「台灣館」,我方和陸方對此都滿意——那就是「一中各表」模式。而即將到來的大阪世博,如果有遊客問一聲:「請問,TAIWAN在哪裡?」,可能連工作人員/導覽義工都答不出來。
上星期另一則報導,幾位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預備提出「美國支持台灣法案」,希望在官方溝通與文件等聯絡中,取消所有「中華台北」的稱呼,改用「台灣」。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那樣對我們的國際參與空間會不會更限縮了?——北京順勢全面封殺「Chinese Taipei」,而Taiwan(非中國台北)又不能被世界普遍接受,我們將更難以奧會模式參與國際組織或活動。
三國時,曹操的軍隊行軍迷路,兵眾不得食水補給快渴死了,曹操宣布:「前方有大梅林,結很多梅子,可以解渴。」士卒聽到梅子,口水不禁流出,暫解口渴,更加緊趕路,於是撐到有水源的地方。
這是「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大家多半都知道。但若橫逆思考一下:曹軍當時如果沒撐到水源會怎樣?
很簡單,那將沒有後來的曹操,三國的歷史將改寫,或許沒有三國,甚至後人不知道誰是曹操。
看懂了嗎?美國眾議員的「友台行動」我們其實消受不起,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望梅止渴」,以為前方真會有「梅林」。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