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上暴君的烙印,就不配擔任自由人民的統治者:《被推倒的偶像》選摘(1)

2025-03-18 05:10

? 人氣

約翰·厄特爾1859年的繪畫中,描述1776年,革命派在聆聽美國獨立宣言後,將喬治三世的騎馬銅像推倒。(維基百科)

約翰·厄特爾1859年的繪畫中,描述1776年,革命派在聆聽美國獨立宣言後,將喬治三世的騎馬銅像推倒。(維基百科)

二〇二〇年七月四日,正值破除偶像的巨大浪潮期間,美國總統川普立誓:「我們絕不允許一群憤怒暴徒拆毀我們的雕像,抹除我們的歷史,向我們的孩子灌輸思想,或者踐踏我們的自由。」可是沒什麼比一群憤怒暴徒拆毀雕像更能呈現根本層面的美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段話指涉的雕像是大不列顛暨愛爾蘭國王喬治三世。在雕像設立的一七七〇年,北美州東岸的大片土地受到英國掌控,稱為十三殖民地(Thirteen Colonies)。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間,這些殖民地的定居人口大幅增長,驅逐了北美原住民。殖民地對於英方統治變得日益灰心,尤其是徵稅和治理的問題。他們在英國國會沒有代表,卻可能受制於毫無異議空間的法律與稅制。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

地點:紐約省/設立時間:一七七〇年/雕像倒下時間:一七七六年

一七六五年《印花稅法》(Stamp Act)即為不受歡迎稅收的主要範例,旨在向印刷物徵稅。該稅法在一七六八年廢除時,紐約殖民地議會委製一尊喬治三世像以示慶祝。雕像由英國藝術家約瑟夫.威爾頓(Joseph Wilton)製作,他是國王的雕刻師。當時威爾頓已在著手鑄造喬治三世的騎馬像,委託者是國王的姑姑艾蜜莉亞公主(Princess Amelia),預計擺放在倫敦的伯克利廣場(Berkeley Square)。他接獲委託也為紐約造一尊雕像:很可能造型相仿,由同樣的模具鑄造。

威爾頓遵循古典風格,以羅馬卡比托利歐山上的古老人像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為範本。雕像展現喬治三世身著羅馬服飾,頭戴桂冠,期望大眾聯想到古代的哲學家皇帝。奧理略憑藉學識、道德品格與強烈的公共責任感受人尊崇:或許比較少人在喬治三世身上看見這些特質。奧理略像以青銅打造,威爾頓則用鉛鑄造喬治三世,再用鍍金包覆塑像。也許並沒有藉由材質表達象徵的任何意圖,但無論如何木已成舟:一切閃閃發光的盡非黃金。以這樁案例來說,光芒底下是沉重負荷。

儘管喬治國王像顯然是一份傑出的獻禮,但委製卻非一開始的想法。紐約殖民地議會的首選是為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設立雕像,普遍認為推動廢除《印花稅法》是這位英國政治家的功勞。皮特像同樣委託威爾頓製作,以大理石雕刻。雕像注定傲立於華爾街和威廉街交叉口,即當時的紐約城市中心點。然而皮特在《印花稅法》廢除不久後當上首相,議會擔心沒有國王雕像,而去設立首相像顯得冒犯無禮——於是他們決定為兩人各立一尊雕像。喬治國王像是鑄造而非雕刻而成,比皮特雕像的造價便宜,且設立於較不顯眼的滾球綠地公園(Bowling Green)。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