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倫斯基去白宮之前,法國總統馬克宏和英國首相施凱爾前後腳到華府見了川普,他倆原本是想去「摸」川普的底線——當時的預期情況是澤倫斯基要去白宮簽署「礦產協議」,眼看普京在川普迴護下將大獲全勝,而歐洲各國的危機意識已經達到最高點。
沒有人料到,澤倫斯基會在白宮的會客室,當著全球媒體的面給川普那樣的難看,烏俄停戰登時面臨破滅,施凱爾和馬克宏抓住了這個機會,立即扮演起調停人角色,提出所謂「歐洲版俄烏臨時停火方案」,提議俄烏雙方停火一個月後進行談判,而歐洲軍隊在確定雙方簽署和平協議後的第2階段,才會正式部署到地面。
看到這個報導的立即反應是,甭說俄羅斯和烏克蘭不可能「說停火就停火」,川普更不可能接受。
之前川普能夠讓普京接受停火,是答應俄國可以得到佔領區土地,而美國得到烏克蘭的礦權——前者讓普京可以向俄國人宣布勝利,後者讓川普可以向美國人展示拿到五千億,犧牲的是烏克蘭(包括國土、礦權和尊嚴,三年抗戰的人命和苦難更無處申冤)。總歸一句,這可得憑仗美國的力量才可能達到的,那麼,英國和法國有什麼力量可以讓「俄烏停火+美國放棄礦權+歐洲軍隊部署烏克蘭」呢?
春秋時,齊桓公薨逝,五個兒子爭位而內戰,齊桓公的遺體因此不得下葬。宋襄公邀集曹、衛、邾三個小國組成聯軍,護送宋國庇護的公子昭回齊國,平定內亂後,公子昭即位為齊孝公,然後為齊桓公舉行國君葬禮。
安定了齊國的亂局,宋襄公的心大了,當時中原諸侯缺乏一位盟主來領導對抗南方蠻夷楚國,於是宋襄公邀集諸侯(包括齊國和楚國)舉行鹿上之盟,卻在盟會上被楚成王俘虜。後來楚國放回宋襄公,宋襄公又討伐楚國的盟國鄭國,招致楚軍伐宋,在泓之戰中箭受傷,翌年傷重不治。
這是空有盟主夢而沒有實力的歷史借鑑,恕我直言,馬克宏和蘇凱爾的國際聲望,以及英國和法國加起來的實力,可能還不如當年宋襄公在諸侯國中的份量。
俄烏停戰肯定是一個複雜難解的工作,即使盡量簡化為幾個領導人的心理,都很難解:
最弱勢的是澤倫斯基,他能接受嗎?最早以為他只是一個搞笑演員因緣際會當選總統,大概承受不起國家興亡的重責大任,戰爭初期認為他多半是流亡國外的命運。可是他撐過來了,並且領導烏克蘭抗戰了三年,我在臉書中承認低估了他。這一次他在白宮的演出,肯定更得烏克蘭人民的擁護,川普曾經說他「沒有民意」,但如果今天舉行選舉,他肯定高票當選(更可能沒有對手挑戰)。此刻的他已經不可能回到「割地陪礦換停火」,如果沒有安全保障(例如他最新表態:下台交換烏克蘭入歐盟,入歐盟就是一種安全保障),不可能簽署任何協議。
交戰的另一方是普京。普京發動戰爭的理由始終是「受北約東擴威脅」,而烏克蘭要加入北約(後來烏克蘭退而求其次,不入北約入歐盟)。這次川普給的條件是俄羅斯保有佔領區土地,而普京仍堅持「烏克蘭不加入北約」。但英法提出的方案卻是「歐洲軍隊部署到烏克蘭」,那不是「北約推進到大門口」嗎?所以,這個方案普京不可能接受。
誇口「就任第一天就結束俄烏戰爭」的川普,此刻處境以「進退維谷」形容再貼切不過。澤倫斯基等於賞了他一個大耳光,可是他不能「懲罰」烏克蘭(例如停止軍援),因為若俄軍因此長驅直入攻下基輔,川普可背不起這個罵名;但他又不能否定任何停戰方案,因為很可能都不會給美國五千億礦權(例如這次英法提出的方案)。同時,他在此之前才說過,歐盟的成立就是為了整垮美國,這如果是真話,那他豈容英法趁機扮演盟主角色?
最最重要的一點,縱使真的讓「歐洲軍隊」部署到烏克蘭,沒有美軍的支持,他們能支撐多久?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