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傳出盼輝達(NVIDIA)、AMD、Broadcom等公司入股與英特爾(Intel)合資運營的晶圓廠,另外,英特爾日前也正式任命去年8月卸任的前董事會成員、晶片設計軟體公司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 Systems)前執行長陳立武為執行長。對此,媒體人陳鳳馨在網路節目《財經起床號》上指出,她判斷台積電以合資企業的型態來經營英特爾的消息,「不是空穴來風的機率極高」,主要原因就是英特爾宣布任命陳立武為新執行長。
陳鳳馨表示,陳立武在2022年時曾受邀擔任英特爾的董事,所以陳對英特爾來說並不是新人,也曾經營過電子業相關公司,但值得注意的是,陳立武經營了一家創投公司,他最重要的經歷都是創投公司。她提到,早在陳立武擔任英特爾董事時,就主張分拆業務、找策略性投資人,但與時任執行長季辛格觀念不同,最後離開。
陳鳳馨指出,陳立武這時回頭來擔任執行長,讓英特爾跟台積電策略合併或併購的金融安排,變得更加可行。她認為這對台積電來講當然是最糟的狀況,而外資圈已經開始對台積電被迫要救英特爾,規劃3種劇本。
陳鳳馨續指,一種劇本是台積電只要出錢,當一個「盤子」就好,而這也是最好的劇本,不插手英特爾的事情,因為英特爾對自己的技術還是非常驕傲,到現在還認為18A晶圓優於台積電的2奈米製程;另外一種劇本則是台積電必須將技術製程當中的機密全數轉移,否則救不起來。
陳鳳馨提到,第三種劇本之前就已經傳出來,現在包括輝達、超微、博通都正在測試英特爾18A製程所生產的晶片,也就是說不僅要技術轉移,而且還必須協助英特爾取得台積電的客戶訂單。
陳鳳馨提到,本來台積電到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沒有被迫技術轉移,毛利率會降低但至少可以確保在美國總統川普任內,不會用各種訴訟來對付台積電。其實台積電真正怕的是反壟斷法,而非加關稅,但現在看起來1000億美元投資不夠,依然要拯救英特爾。
「台積電真的有可能會步向1986年時,《日美半導體協定》當中美國對東芝所做的。」陳鳳馨接著提到,美國當時強烈要求東芝技術轉移、限制客戶來源,及限制東芝佔全世界的生產晶片比重,而現在看起來一步步用不同的路徑對台積電做,對台積電來說恐怕是危險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