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到網路上各種關於退休需要多少錢的討論,從以前常見的存五百萬加上一間自住的房子,隔了幾年又變成存一千萬加上自住房,有些派別的說法則是說不用買房了,只要有錢,還怕租不到?用股票代替即可。
存到多少錢才能退休?
這麼多說法更讓一般上班族覺得眼花撩亂,不確定自己到底存到多少錢可以安心退休。其實在通膨不斷持續的情況下,(有時低有時高),討論一個定值是比較沒意義的,因為現在所說的五百萬或一千萬,跟20年後的價值差異很大,現在很多人聽到一百萬這個數字還是覺得很大,問題在於這已不是以前我們所認知的那個數字。
加上很多人只關注報酬率,卻忘記以下三個變因
一、年長者的看護長照費用問題
二、是否有生養小孩,教育費可大可小
三、離開職場後往往開銷會大增
在找看護的這事情上,沒遇到的人是不會去關心的,就像還沒生孩子之前,很少人去關心現在的安親班費用落在哪,或者政府對於生育的補助其實逐年都有增加,請保母不至於要花很多錢(補助後每月僅花幾千元),政府都有給育嬰補貼,這點真的很不錯。
再來由於缺工問題嚴重,好的外籍看護也不好請,加上基本工資節節攀高之下,也不用等到將來,今時今日要請個看護費用都不便宜,每月的實際開支往往也要三萬多塊,而且現在的外籍看護逃跑率也很高,學習態度跟以前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是家人生病,畢竟大家都需要上班工作,在醫院請看護的話,一天2800~4000元都很正常。
至於說孩子的教育費問題,這部分也會嚴重影響到退休計畫,看到有一種說法,認為從小到大都不給孩子補習,把錢直接拿去買股票就好,每年複利7%滾動,這樣累計到大學畢業,應該還比較賺,孩子也開心,大家都黑皮,大學畢業的起跑點少說也有兩三百萬。
這是很有趣的想法,中性看待,因為如果從小就斷定孩子真不是讀書的料,那這麼做的確投報率看起來較高,很正確。
問題就在於「在當下難以判斷」,假如孩子在幼兒園或小學就看出來是個庸才,那當然直接把錢拿去投資股票比較有用,問題就卡在那個當下是還不知道的,加上年幼的孩子本來就不建議一個人待在家中,即便不補習,總是要課後安親,說白了就是大人上班,還是要請個人幫忙看小孩的意思,這些費用依舊不可免,不是每個家庭的爺奶輩都在身旁協助幫忙顧孫,有的甚至都住不同縣市,這些都是育兒的難關,未來有機會在深談這塊。
最後一項就是通常缺乏自律的人在離開職場後,開銷會猛然增加雙倍,因為上班時被壓抑住,這時候不用上班,空閒時間大增,帳戶中也還有不錯的存款,(沒存款哪敢退休)因此,這時候開銷會上升非常快速,並不是說退休還不能花錢,而是很多人算錯,以前還沒退休時,也許每月開支是5萬,但現在退休後,依舊只計算5萬,誤會大了,那問題就顯現出來了,當時算出來存了OOO萬,很開心提早離開職場,跟親友們慶祝歡送宣告自己退休,結果退休兩三年後發現這存款流失速度有點快,加上股市遇到回檔,那心情更是焦慮,「當初說好的7%複利呢?」
大家容易忘記,這個所謂的7%是建立在長期,每年不是7%、7%、7%、7%、7%,而是+8%、-15%、+5%、+9%、+2%、-7%,這樣的進行著,直到後來大盤的持續創高,於是才有了年複利7%這個數字出現,尤其現在是大多頭,那怎麼算都很漂亮。
很多人工作時反而是健康的,離開職場後卻生病,常常都是心理疾病,以及缺乏勞動所致,如果要重回職場又怕拉不下臉來,這也是後來很多UBER司機的真心話分享。
總之,人閒著不是真的悠閒;人忙著也不是真的忙。找事情來充實每一天,快快樂樂沒病痛又有收入,這樣就是健康愉快的人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