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全球基礎建設與經濟合作,但10多年後,該計畫逐漸失去光環,面臨嚴峻挑戰,許多參與國因無力償還巨額貸款而陷入債務危機,並紛紛退出。對此,國際安全分析師夏爾瑪,這項計畫不僅未能兌現當初的繁榮承諾,甚至可能成為國際社會的警示案例。
基礎建設未完成,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成負面案例
據國際安全分析師夏爾瑪(Vaishali Basu Sharma)於《Daily Mirror》的投書指出,許多國家逐步與「一帶一路」保持距離,包括巴西、印度和義大利等經濟大國,因為該計畫未能帶來真正的經濟發展,反而加深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被視為「一帶一路」標誌性成就的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就因規劃不善及安全問題導致關鍵基礎設施停滯不前,其中瓜達爾港遲遲未能投入運營,高速公路等建設也未完工,使巴基斯坦累積對中國高達690億美元(約新台幣2.2兆元)的債務,凸顯計畫帶來的財務不穩定風險。
斯里蘭卡政府接受中國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8億元)貸款建設港口,然而,由於港口未能產生預期收入,最終斯里蘭卡不得不將該港口以99年租約交給中國,成為「債務陷阱外交」的典型案例。
東南亞資金短缺,完工率低
「一帶一路」的資金短缺問題在東南亞更是顯而易見。中國原承諾投入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4兆元)支持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但統計顯示,實際完工率僅35%,遠低於日本的64%和亞洲開發銀行(ADB)的53%,反映出中國投資計畫執行上的嚴重落差。
此外,柬埔寨、尼泊爾與緬甸等國的市場受到中國廉價商品衝擊,導致本地企業競爭力下降,進一步加深經濟依賴,使其在政策選擇上受制於北京。
除了經濟影響外,「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項目還存在軍民兩用的隱憂。夏爾瑪指出,部分民用港口、交通設施可能被中國轉化為軍事用途,特別是在印度洋沿岸地區,這使鄰近國家對中國戰略擴張產生疑慮,進一步影響區域穩定。
「一帶一路」將成負面教材?
「一帶一路」起初吸引了多達150個國家參與,但隨著負面影響浮現,越來越多國家選擇退出,如土耳其、肯亞等19個國家於2023年已正式中止參與。此外,雖然中國2024年對外投資整體成長10%,但夏爾瑪指出,這一數據掩蓋了「一帶一路」計畫萎縮的事實。
過去中國將「一帶一路」描繪為促進全球繁榮的發展計畫,然而,當前的現實卻顯示出財務風險、經濟控制以及潛在的政治影響力擴張,令各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作關係。
夏爾瑪警告,「一帶一路」並未帶來預期的經濟繁榮,反而使部分國家陷入沉重債務負擔,甚至影響其國家主權與政策獨立性,從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及寮國等國的案例顯示,中國投資承諾往往伴隨著長期依賴與經濟風險,導致這些國家在外交與內政決策上更受北京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