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正職當外送員,其實是種警訊?專家:微工作盛行,勞動市場並不健康

2023-01-25 11:00

? 人氣

捨正職當外送員,其實是種警訊?(顏麟宇攝)

捨正職當外送員,其實是種警訊?(顏麟宇攝)

如同其他靠著非正式勞務牟利機會維生的人,微工作者沒有顯而易見的專職工作。「微工作者」、「群包工作者」和「人機迴圈」(humans-in-the-loop)等籠統的用語,都顯現出想把負面場域包裝得頭頭是道的意圖。當然,起初的問題在於「微工作」一詞源自於 Samasource,對該平台而言,難民充其量只是發展 AI 可利用的資源。這個用語巧妙地符合這些人士的利益,他們連同世界銀行等機構都想要美化貧窮化行動。確實,「微工作者」的講法常常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作業流程和特定任務的專業,好像它跟「律師」和「醫師」可以相提並論。但從本質上看來,微工作變動大、不規律且沒有特定型態。描述這個空洞特質最精妙的,或許首推貝佐斯無意之間在行銷 MTurk 時厚顏無恥講出的「人即勞務」。雖然是沿用「軟體即勞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的講法來把勞動力偽裝成電腦運算力,但對於這種任務內容雜七雜八且常從其他工作切割而來的角色,貝佐斯的用語確實捕捉到它的空洞性。這讓我們思索一個問題:如果不算是專職工作,那微工作究竟是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 世紀末,專職工作開始式微,因為專業分工和相關角色經歷一波大變革。資本主義體系問世改變了生產的本質,也連帶改變了工作的本質。過去單一工人的產出成為社會產出,也就是經由多人之手和心力投注的合作結果,且分工方式變得更細緻。20 世紀,這過程隨著資本發展歷程進入服務業,包含金融、法律服務、餐旅及零售業都聘用了高度分層的人力。不同於小型獨立商家老闆要包辦多項任務來經營下去,大型超市將勞動切分成裝櫃人員、結帳人員、存貨盤點人員、顧客服務人員、熟食櫃台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眾多職業在自動化的浪潮下消失的同時,也會有新的職業產生,尤其因為要透過發明新的特色勞務來讓持續增加的過剩人口有工作—可以再次想想線上交友助理、寵物治療師和各種類別的「顧問」。

但隨著專職工作(和偽專職工作)數量增多,品質通常會跟著下滑。比起當前勞動市場,過去的專職工作曾更能夠在繼承技能、知識和文化後,傳遞到往後的各個世代。如同高茲(André Gorz)文中所說,真正專職工作的這個精髓已經衰退了幾個世紀:「工匠師傅的訣竅是在那個行業中培養出來的個人能力。每名工匠都會不斷持續精進技藝:學習和進步永遠不會停止,需要持續習得新技能並使工具完善。」

高茲所說的當然是指大型工業興起以前的世界,當時特定行業的訣竅只會留在工匠身上。現在,複雜的分工方式和先進技術系統表示工作不再屬於個人。訣竅不再存在於任何職業本身,而是在規範工人活動的機器中、管理階層創造出的任務細節描述中,以及從辦公室或工廠監督紀錄蒐集而來的工人考核報告中。由此看來,不僅是記憶、知識和傳統,就連經驗本身都因資本主義體系而異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