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和會有緬甸街?充滿異國美食的街道上,藏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移民史

2021-07-11 10:00

? 人氣

華新街(圖/擷取自google map)

華新街(圖/擷取自google map)

華新街,位在臺北捷運南勢角站步行不到十分鐘的這條街道,有著不少臺灣社會尋常風景中難以看見的元素—香料奶茶、烤餅、米線與彎彎圓圓的文字,那些屬於南國緬甸的日常記憶。異國風情,大概是每個走進這裡的外來者會在腦海出現的第一印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這裡會有那麼多的「緬甸」,又為什麼臺北近郊這條小小的街道,會與位處大陸東南亞最西側的國家有那麼密切的連結?這些人究竟是臺灣人,還是緬甸人呢?

華新街之名

被叫做華新街的這條街道,所在行政區華新里是在一九八六年才由中和市頂南里分出,且名稱的來由據說是「取雅正語,命名華新」。然而,對於這個名字,當地人似乎有著全然不同的看法。顯然這個稱呼,或許與它的別名「緬甸街」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據當地居民所說,「華新」隱含著「華僑新遷居於此」的暗示—這也意味著,在這裡的「緬甸」其實不完全是東南亞的緬甸,更是屬於移居南洋的華僑,以及國共內戰軍人的那個緬甸

他們經歷了哪些流離歲月,又是怎麼移動到臺灣的呢?為什麼這些緬甸華僑會選擇來到臺北周緣的這個角落?

那個陰鬱的午後,我彎進了這條灰灰舊舊的街道上一間小吃店,點了份緬甸奶茶與米線,並在那香料氣息充盈的空間裡,與老闆娘閒聊了起來。她忙進忙出招呼著客人、端出最道地氣味的美食,我們的談話就這麼斷斷續續地進行。在這短暫的談話中,我終於得以稍微了解他們移動的經緯,甚至是專屬她個人與家族的經驗。

有著道地緬甸餐食的小吃店。(圖/圓神出版社提供,徐祥弼拍攝).jpg
有著道地緬甸餐食的小吃店。(圖/圓神出版社提供,徐祥弼拍攝)

問及老闆娘來臺的原因,她看著我以及那碗還冒著蒸氣的粑粑絲,悠悠說道:「當時大陸內戰,賺不到錢,聽說緬甸比較容易做生意,只好到緬甸來,那時我們生活在緬甸北方的蜜支那。後來到臺灣的其實只有生活在那裡的一小部分人,我是因為親戚是國民黨軍官,才有機會來臺灣,算是比較幸運的。」

從中國到緬甸,再到臺灣,這段跋涉似乎過於漫長,顯得魔幻而不可思議。但在兩段移動的過程中,戰爭的陰影始終隱約可見,處於劣勢的百姓為了生計只能顛沛流離。我的思緒還停留在她那略帶口音的聲音中,而老闆娘已經轉身笑盈盈招呼著剛坐下的客人。

一場戰爭、兩個中國

一切的一切,要從蔣介石與他的同志來到臺灣說起。推究老闆娘來臺灣的原因,大抵也與內戰後一分為二的兩個中國有關。那時敗給共產黨、逃到臺灣來的國民黨,試圖在這個剛經歷了五十年日本統治的殖民地重建、移植已不復存在的「那個中國」,進而讓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稍顯合理、合法。

對內,積極透過「再中國化」的文化運動來形塑人民的認同,蔣介石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公開發言中,強調臺灣是中華民國理所當然的基地:「我們這一代既為中華民國而生,亦當為中華民國而死,凡我全體愛國同胞,只有在青天白日旗幟之下,共同一致,擔起救國家、爭自由、維護歷史文化的使命。自由中國的同胞們。」對外,他則打著「自由中國」的名號,不斷以「華人世界最後的反共堡壘」的旗幟招搖撞騙,啊不是,是尋求海外華人以及西方諸國的認可與奧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