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彤觀點:「雪花飄飄」的中華民國美學

2021-07-11 07:00

? 人氣

費玉清1980年代的歌曲〈一翦梅〉莫名在國外爆紅。(資料照,取自Youtube截圖)

費玉清1980年代的歌曲〈一翦梅〉莫名在國外爆紅。(資料照,取自Youtube截圖)

許多人都聽過費玉清的〈一剪梅〉,但或許比較少人聽過當年的整張專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年與〈一剪梅〉同一張專輯的,還有旨在喚醒對岸人民的〈長江水〉、關懷泰北孤軍的〈美斯樂〉。

說到這裡,已經可以大致帶出〈一剪梅〉的歷史脈絡,那是1983年3月,經過1970年代的退出聯合國的一連串打擊,距離1979中美斷交不過數年,正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最孤立無援、天地一片蒼茫的時期。

當代樂迷不知道一剪梅的梅花是影射中華民國

國外不懂中文的網友把這首歌理解成「人生到達低谷,環境也逐漸惡化,卻對此無能為力」,其實並沒有大錯,甚至非常契合曲子的背景。而許多人並不知道梅花就是中華民國的國花,自然也無法像當年的人一樣,感受到梅花對於中華民國的影射。

這首歌當年是作為連續劇《一剪梅》的主題曲,該劇是一個共用水源的兩村人爭奪水源的故事,故事架構一樣充滿了政治暗示。男主角寇世勳出身鄰鎮,因其父不齒當權者的作派,父子二人出走來到沙河鎮,從此以沙河鎮人自居,其子並一肩扛起責任,在絕境中,領導鎮民找尋活路。

南湖桃花節將在梅花洲開幕。(圖/澎湃新聞提供)
歌曲〈一剪梅〉以梅花影射中華民國。(資料照,澎湃新聞提供)

〈一剪梅〉歌詞中「只為伊人飄香」的「伊人」,引用《詩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可以簡單解釋為「心中的人」,也可以拿來影射「在水(海峽)的那一方的人」,作詞者真的非常非常厲害,用多層次的涵意撩撥著各種人的心緒。

看了幾個版本的〈一剪梅〉歌詞英譯,「一剪」有人翻成「a spray of(一枝)」,但嚴格來說「剪」應是「two sprays of(兩枝)」,總之不要理解成花團錦簇的樣子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此外,傲立雪中的「傲」,幾乎都翻成「proudly」,但這裡的「傲」,也不應該理解成驕傲的傲,而是傲骨的傲,就是絕不投降、絕不放棄之意。

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在風雪中孤身挺住的意象。

如果我們對於光明、積極、節約、淨化,這些所謂的「中華民國美學」感到不解,那可能是我們作為後人,已經丟失了這個美學所試圖回應的具體問題。

中華民國美學,奠基於1934年新生活運動

讓我們回到那個火熱的戰爭年代,抗日戰爭打到一半,《大公報》跑到前線採訪了一個底層軍官,問他對於抗日戰爭的看法。該軍官回答記者:「我們中華民族必勝。」記者再問:「勝利後,你要做什麼呢?」軍官回他:「勝利我早就死了,這場戰爭,軍人肯定要死光的。」

是什麼樣的東西,能夠在那個時代量產如此眾多為國為民盡忠的英雄?

答案是1934年開始的「新生活運動」,所謂中華民國美學,基本也奠基於此。

這個運動,是中華民國還處於中國國民黨訓政體制時,所推行整體社會改造方案。它是以軍事化、生產化為主軸,並包含一大堆鉅細彌遺的個人衛生與行為規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