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她用20年採訪經驗,道出那些新聞工作者鮮為人知的辛酸…

2017-10-30 05:20

? 人氣

多數人印象中的記者,是站在狂風暴雨中,用臉孔扭曲的表情邊喊邊連線;是拿著麥克風追問受訪者現在的心情如何;或是一篇篇在ptt上被網友酸爆的截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許多人只因為片面的印象,就輕易地用這句話,草率的為那些在崗位上辛苦賣命付出的媒體工作者們下了註解。 

記者真的這麼好當?一則短短兩三分鐘不到的新聞,究竟背後要花多少產製時間?在天災人禍的第一現場報導,記者需要克服內心多少的壓力和恐懼?在長期高壓、超時工作、日夜顛倒之下,胃潰瘍、失眠、膀胱炎等職業病早就是家常便飯。

(圖/蕭彤雯@facebook)
高雄七三一氣爆,時任壹電視主播的蕭彤雯呼籲別用「人間煉獄」形容現場。(圖/蕭彤雯@facebook

或許你會說,每一行都有它的職業病,本就不足為奇;同樣的,就像在每一個行業中,人才本就也有參差不齊的情況,而非「記者素質不如以往」,只因為這個職業的工作必須曝光在成千上百的人面前,而被放大檢視。如果要用這句話為一個職業做評論,是不是太偏頗了?

身為一個記者,必須肩負「社會責任」,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為觀眾發掘「真相」,兼顧新聞倫理與道德,傳達出正確的訊息,平反社會的不公不義。

(圖/蕭彤雯@facebook)
身為新聞人,蕭彤雯認為應以「理性兼具感性」的角度呈現每則故事。(圖/蕭彤雯@facebook

雖然許多新聞系出身的學生在進入職場後,發現當初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實在難以套用在現實中。因為面對繳交獨家新聞、高層長官的壓力、同業競爭激烈的生態下,心中產生許多矛盾與迷惘。但這也就是新聞工作者的一大挑戰,除了生理與心理上的負擔和調適,還有對自我的要求與堅定的信念。

知名電視新聞主播、資深記者蕭彤雯,近日出版新書《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在書中自許為一位「說故事的人」,分享20年來在新聞界的採訪經驗,以一則則有血有肉的「故事」,述說她如何將實務與理論相輔相成,秉持身為新聞工作者的理想,不與現實妥協,並用同理心、帶有溫度的角度來報導每一則新聞

她描述了第一次跑社會新聞,看到命案現場時所受到的震撼教育;也在報導舉國震驚的白曉燕命案時,語帶哽咽的完成播報;更在九二一大地震中,與攝影記者一同在瓦礫堆中捲起袖子幫忙救人;甚至在八八風災中驚險與死神擦身而過。

(圖/蕭彤雯@facebook)
蕭彤雯曾在臉書上詢問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何處處都在「挖路」引發討論。(圖/蕭彤雯@facebook

從書中可以深刻了解,記者不僅是一份工作,記者也是人,在每個鏡頭的背後,有多少故事其實是銀幕前的觀眾看不到的,新聞工作者的辛苦與辛酸,往往不為外人所知。

做一個「從人出發、追求真理」的新聞人。

這是蕭彤雯給自己的期許,也是許多新聞工作者給自己的定位。在你拿起遙控器時,請先放下成見與批評,記者,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樣。

文/Yvonne H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女子學(原標題:除了酸你可以更客觀!她用20年的採訪經驗告訴你: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