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把公主嫁給匈奴,真能確保和平嗎?其實嫁妝才是重點,結婚只是順便

2020-08-01 08:21

? 人氣

漢高祖劉邦在收拾異姓諸王的過程中,直接遭遇了長期居留在北境的匈奴。陳豨曾試圖投靠匈奴失敗,而韓王信則真的和匈奴聯繫上,還引匈奴軍力對抗漢朝。顯見匈奴所在的位置有多靠近中國,進出中國又有多頻密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過呂后主政時期的政治混亂,差點從劉姓的帝國變成呂姓的帝國,呂后死後穩定局面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找回原本的「代王」入長安當皇帝,是為漢文帝。「代」在中國最北邊,正是距離匈奴主要勢力最近的守衛重鎮。

西元前二○○年,韓王信投靠匈奴,公開與漢朝為敵,高祖劉邦決定親征平亂。出發前,大臣劉敬持強烈的反對意見,認為「匈奴不可擊」,因為漢朝尚未具備能夠和匈奴直接對抗的軍事條件。但劉邦不聽,還將劉敬關了起來。

出兵到了平城,匈奴大軍來襲,輕易地便將劉邦帶領的軍隊圍困在白登山。後來不得不用史書上都不好意思明白直書的辦法,就是賄賂收買單于的夫人,才得以讓劉邦逃出來。因為太丟臉了,過程細節我們無法知道,然而從此之後,大家都記得這是「平城之辱」。

劉邦作為一位領袖,最大的好處是有現實感,能屈能伸。歷經「平城之辱」後回到長安,他立即釋放劉敬,等於承認自己的判斷錯誤。之後劉敬就成了對匈奴政策的主要制定者,而他建立的政策原則就是「和親」。

所謂「和親」,就是想辦法和匈奴親近,結起婚姻關係,將漢人女子以皇帝女兒的名義送到匈奴那裡,一併還以婚禮名義致贈厚禮。匈奴單于貪圖厚禮接受了,他就變成漢朝皇帝的女婿,也就大幅降低了敵意;另一方面,匈奴也等於對漢朝開放,有機會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還有,時間久了,如果這任單于死了,繼位當單于的,說不定還是有漢人血統的子孫,那跟中國的關係就更親近了。

「和親」只是表面的說法,其實嫁去的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公主。呂后就只有一個女兒,當然不願「棄之匈奴」。一路到漢元帝而有了王昭君,王昭君當然不是公主,如果她是公主,也就不會有為畫師所欺的事了。匈奴也沒有真正將這些女子視作公主,他們看到的、他們在意的,主要是和親婚姻所附帶的重幣酬賄。實際上的效果是,漢朝主動提供大量貨物,讓匈奴不必犯邊劫掠就可以得到好處。

和親代替了慣常、固定的劫掠,一方面繼續提供匈奴所需的經濟補充,另一方面提高了單于對部落聯盟的控制,因為和親的禮物都由單于來分配。這樣的好處對單于很有吸引力。於是在這段期間,和親就成了漢朝和匈奴的基本外交關係,匈奴有所求、有所欲時,就來請求和親,和漢朝就「和親條件」討價還價。

談判的重點怎麼會是要嫁娶哪位公主呢?公主相對地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漢朝接不接受再送一次大禮,匈奴滿不滿意漢朝以和親名義願意提供的大禮內容。而且這種談判背後往往有軍事威脅存在,請求和親之時,匈奴就理所當然地派大批人馬靠近邊境,他們的談判代表隨時可以翻臉變成進犯部隊,漢朝不能不小心應對。

長期頻密的和親,從人的流動上看,是漢人單向地流入匈奴社會。和親的公主可不是像戲劇裡演的王昭君那樣,抱支琵琶騎上馬,自己一個人就去了。公主身邊會有很多隨伴的人,更多的是護送押解重禮的人。其中有些人就長期留在匈奴那裡了。

居留在匈奴社會的漢人,當然會對匈奴的漢化產生作用,但別忘了,他們也會受到高度的「匈奴化」壓力。尤其是在身分認同上,長期不能回到漢朝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每個人都從頭到尾維持著對漢朝的效忠。

藉由這些人,我們看到在和親之後,匈奴對於漢朝的情況了解得愈來愈清楚。最重要的,是漢朝的兵力狀況到底能否與匈奴相抗,又能對匈奴入侵產生多大的阻擋作用。

作者介紹|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不一樣的中國史4:從無為到有為,帝國昂揚的時代──西漢 》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