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越大越不愛跟我說話?他道出親子溝通最大地雷:多數家長都自作孽開起「閉嘴模式」

2020-06-18 16:38

? 人氣

講道理還有一個副作用,因為是單向傳輸,意味著「我講的是對的」,所以「你要聽話照著做」,於是,孩子就不去思考了。那麼,是否也剝奪了孩子自我覺察、深度思考或探究問題原因與解方的機會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道理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要太快講,一直講

道理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要太快講。當你還未全盤了解孩子的困境或問題時,切勿直接給建議、給指導、開處方,而是移到對話的較後頭才說

通常,面對孩子的困境,我們會透過提問了解問題,透過回應情緒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並且繼續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在哪裡」、「試過哪些方法」、「還可以怎麼做」,也就是以討論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想辦法,答案常常就在孩子的心中,自己說出來的,也比較會做得到。到最後,我們再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就行了——這時候才是給出建議的好時機。

「可是,我們哪有那個時間和耐性,和孩子講這麼多?」一位媽媽發難了!

「對!問題就在這裡。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凡事很都趕,於是,也沒有耐性好好傾聽孩子說些什麼?為了趕時間、拼效率,直接下指令,總是比較快。孩子小的時候不敢反抗,照著做就對了;當孩子大了,就會有各種意見,但他知道你不會想聽,所以也不敢講、不想提,慢慢地,就形成眼前的局面。」

而到最後,就算我們有時間好好地與孩子互動,我們也會很直覺地講起道理。我們誤以為這是種打氣或鼓勵的方式,事實上,對孩子而言,根本起不了激勵的作用,甚至感覺到更沮喪,因為沒能被好好理解

出「言」相救,是幫助對方,還是滿足自我?

這樣的狀況,不只發生在與孩子的互動上,與伴侶、同事、朋友或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因此,不論對家長、教師、社會大眾,甚至企業員工的溝通課程中,我常要求學員做的第一個練習,就是傾聽別人訴說困境時「不給任何建議」。在課堂練習中,大多數的人還算做得到;但下課後,就會聽到各種此起彼落的建議、分析、指導和經驗分享——對!就是這麼迫不及待。

即使你不是從小立志當老師的人,每個人似乎都是「好為人師」的。過去我在許多文章中都提過,我們為什麼如此愛講道理,那是因為,講道理會讓人的心理地位處在相對高的位置,因而提升自我價值感,這種在雲端的感覺多好!所以,當對方有難,不管他需不需要你的幫忙,你都會出「言」相救,各種經驗分享、建議、偏方、指導或分析,全都搬出了來。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正是破壞溝通品質的頭號戰犯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心理(原標題:別再讓對話句點,講道理前先引導孩子思考這三個問題)

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