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最後一班船離開,灣生畫家用力畫下「吾愛台灣」,東京展出眷戀故鄉

2016-07-05 14:28

? 人氣

東京都府中市美術館展出的「獻給美麗的故鄉台灣──立石鐵臣展」(展期2016年5月21日〜7月3日),搜集了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生涯各個時期的作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6月20日下午的特別演講,邀請立石鐵臣的兩個兒子,同時也都是灣生的立石光夫與立石雅夫教授帶領導覽父親一生的畫作以及父親的生涯,短短兩個小時,在立石光夫先生生動的回憶中,回顧了立石鐵臣的色彩人生。

立石鐵臣生於 1905 年的臺灣,八歲的時候回到日本,青年時跟日本近代美術大師岸田劉生和梅原龍三郎學畫,很早就名聲揚名日本各大美展。29 歲時選擇重新回到故鄉台灣寫生的他,在台灣與充滿台灣意識的台灣年輕畫家陳澄波,顏水龍,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廖繼春等人創辦了「台陽美術協會」,這是個由台灣自治運動領袖蔡培火、楊肇嘉,以及左翼作家楊逵支持的創作組織,企圖在藝術的本土話語權之爭中對抗當時日本總督府的「台展」,並催生了台灣近代美術的萌芽,而立石鐵臣是當時發起人中唯一的日本人。

幾次來回台灣創作以後,立石鐵臣毅然決定回到故鄉台灣定居,將畫家的壯年創作生涯全部投注於對台灣風土民情的觀察和創作中,當四零年代皇民化波瀾的高峰期,立石鐵臣除了大量創作台灣主題的畫作,更投身創刊「民俗台灣」,以及和灣生作家西川滿合作「華麗島民話集」,企求努力保存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不受殖民政策同化。一方面立石鐵臣也在台灣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兩個兒子先後誕生於臺灣。

長子光夫在父親細膩刻畫各種台灣原住民文化與藝術品的畫作面前回憶道:「父親是個研究狂,特別沈醉於原住民的文化和藝術之中,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常帶著畫具,一離家就是一週兩週,他環遊台灣各地去寫生,又特別對於原住民部落的人情和美感到陶醉,兒時父親的嘴巴上總是珍珍地一一細數他在原住民部落發現的美⋯⋯」

01.jpeg
(圖/作者提供)

1946 年日本戰敗後,立石鐵臣起先不願回到日本,遲遲待到二二八發生的那一年,才將他生涯所有累積的作品留給這塊土地後,帶著家人依依不捨地空手坐上最後一班引揚船,從此離開深愛的故鄉。但回到日本的他,從此畫作卻轉向抽象幻想風格,埋藏不住被迫與故鄉台灣永遠割離後的痛苦與孤獨。

1962 年他完成了人生代表作之一的「台灣畫冊」,在離開台灣十多年之後憑著對台灣深沈的思念和回憶,把自己在台灣的生長與見聞創作成一篇長軸的敘事畫。「台灣畫冊」是一幅由 31 幅畫組成的畫軸,大多是細膩描述台灣的傳統風土民情,從婚喪喜慶的物品,到台灣街頭巷尾角落裡的驚奇都有,最後起幅畫作則更含有時間軸敘事的意味,描寫戰爭時被徵兵的心情、日本戰敗後的種種,整部作品裡的最後一篇,又堪稱是全篇的最代表作品,是描述立石鐵臣坐上引揚船離開台灣時的畫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