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複製唐朝長安城,盛極一時的古都「奈良」為何遭取代?背後原因竟與廁所有關…

2019-02-03 06:30

? 人氣

元明天皇參照唐朝首都長安的規劃建置,建立了奈良的平城京,無論是建設地點的選定與都市計畫的概念,皆效法中國思想。當時的平城京住著各種身分階級的人,從高級貴族到社會底層的奴隸皆聚集於此,生活水準自然也大相逕庭。

由於規劃得不夠完善,平城京無法滿足首都的需求,最後遭到廢除。無人居住的平城京在長年荒廢之下,變成荒煙蔓草的平原。明治時代之後,某位有志之士發起保存彰顯運動,使其再現風華,蛻變成現在的奈良。

遣唐使加速平城遷都

平城京是日本八世紀的都城,位於奈良盆地北方。根據明治時代民俗學者柳田國男的說法,「なら(NARA)」的語源是「平(なら)」,意指地勢平坦的丘陵地。古代文獻中,表示「な」與「ら」的萬葉假名不只「奈良」,還有「那羅」、「寧樂」、「平城」等。每個詞的讀音都是「NARA」,寫成「平城京」時,讀作「NARANOMIYAKO」。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選擇蓋在丘陵地具有重要意義。元明天皇決定平城遷都時頒布的《遷都詔》中有這麼一段:「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圖,三山作鎮,龜筮並從,宜建都邑。」

「三山」指的是東邊的春日山、北邊的平城山、西邊的生駒山。「四禽叶圖」代表「四神相應」的土地(滿足所有風水條件的寶地)。「龜筮」是當時的占卜術之一。當時的政治融入古代中國思想,因此認為平城京很適合設為首都所在地。

另一方面,原本的都城藤原京(橿原市)時發水患、交通不便,加上受到飢荒與疾病侵襲,也成為元明天皇決定遷都的主因。正巧當時相隔32年派去唐朝的遣唐使回國,使節描述了唐朝首都長安的繁華美景,更加速了元明天皇建造新首都的決心。

奈良-1(圖/造事務所)
(圖/台灣商務印書館)

首都的建設模型為唐朝的長安

平城京從708(和銅元)年開始興建,元明天皇在兩年後提早遷都,當時都城尚未完工。

平城京的規模南北為4.8公里、東西為6.3公里,藤原京的宮殿位於市區中心,但以長安城為建設模型的平城京,將宮殿(平城宮)設置在市區北邊。天皇居住的內裏、執行政務的大極殿、兵部省與氏部省等二官八省的政府機構全部設置在平城宮裡。

平城京以從平城宮往南延伸的朱雀大路為中心,分成東邊的左京與西邊的右京。左京以東興建外京,東大寺、興福寺、元興寺等大寺院林立。興建外京的原因不明,但有一說是認為興福寺是藤原家的氏寺,因此建設外京頗有展示威權的意思。

此外,位於外京東邊,亦即春日山山麓的春日大社也是藤原家的氏神。相傳鹿島神宮(茨城縣鹿嶋市)的主神武甕槌命騎鹿來到奈良,因此當地居民都將棲息在春日野的鹿視為神的使者。由於當時殺鹿會被罰款,所以居民們每天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家門口有沒有鹿的屍體。這也是日本俗諺「早起三分利」的起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