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已經是人類好幾世紀以來的夢想——從仙丹成癮的秦始皇,到當今痴迷抗衰老技術的矽谷富豪們。但最新的醫學研究顯示,長壽的秘訣既不神秘,也不需要高科技,反而受心理和社會因素影響更多。
2月19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基因對人類壽命的影響遠低於預期:在影響死亡率的眾多因素中,年齡與性別影響47%,而在控制其他變因後,基因事實上只影響了3%、環境與生活方式則約有17%的影響。至於其餘因素,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
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的科學家們利用英國血清銀行(UK Biobank)的數據,分析哪些遺傳與環境因素對延緩衰老、延長壽命最為關鍵。該數據庫涵蓋50萬名英國人的詳細基因與醫療訊息,以及收入、生活方式和成長背景等資料,使研究人員夠詳細拆解不同因素對疾病風險和死亡率的影響。
影響壽命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一些結果並不難預料,像是與年齡、性別和背景相同的非吸煙者相比,吸菸會使一個人的早逝風險增加60%;而受教育程度高、有穩定工作和經濟富裕等,能顯著延長一個人的壽命。此外,規律運動能降低約25%的死亡風險。

然而,這項研究也發現了一些出乎意料的長壽關鍵:人際關係。研究顯示,與伴侶同居對延長壽命的幫助與運動相當;經常與家人見面或有知心朋友可以傾訴,也能降低死亡風險。「孤獨」已被證實是早逝的原因之一,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者往往會有較高的細胞發炎反應,免疫力也比較差;不過,這種影響究竟是孤獨本身所致,還是因為孤獨者普遍較少運動、飲食較差,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孤獨亦會影響心理健康,進而增加一個人的早逝風險。在調查中,英國血清銀行的受試者若表示「對生活感到疲倦」或「缺乏熱情」,其早逝的風險明顯較高。「經常感到疲憊」不僅可能是憂鬱或過勞的徵兆,且這些人的死亡風險相比精力充沛的同齡人更高出45%。
此外,幼兒時期的經歷也會對長壽與否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10歲時體重過重的兒童,成年後死亡風險高出一般人16%;而母親在孕期吸菸則會增加子女12%的死亡風險。
環境因素對不同疾病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像是肺病和肝病的發生率有35%是受環境影響;但有些癌症則受到基因影響更多,像是乳癌往往與BRCA2基因變異有關,阿茲海默症也與APOE基因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的只是「相關性」,並不代表確切的「因果關係」。例如,研究發現家中有壁爐或是經常吃乳酪的人死亡風險較低,但這很可能與經濟條件較佳有關,而非這些行為本身能延年益壽。但無論如何,這項研究確實表明,不只運動有益健康,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也能讓你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