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8年後走向新生:馬斯克的Neuralink腦機介面革命,如何協助病患開啟人機共生

2025-03-24 13:51

? 人氣

2025年3月22日,馬斯克出席費城的NCAA摔角錦標賽決賽。(美聯社)

2025年3月22日,馬斯克出席費城的NCAA摔角錦標賽決賽。(美聯社)

對諾蘭·阿博(Noland Arbaugh)來說,腦中植入一枚能將思想轉化為電腦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說,而是真實發生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24年1月,在癱瘓八年之後,這位30歲的男子成為美國神經科技和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神經連結)首位植入該裝置的人。

這並非世上首枚此類晶片——也有其他公司研發並植入了類似裝置——但由於Neuralink的創辦人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使得諾蘭的案例格外受到關注。

不過諾蘭說,重點不在他自己,也不在馬斯克,而是科學本身。

他告訴BBC,他知道自己參與這項實驗有風險,但「無論好壞,我都能幫上忙」。

「如果一切順利,那我就能幫助Neuralink的發展,」他說,「即使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我也知道他們能從中學到東西。」

「沒有掌控,沒有隱私」

來自亞利桑那州的諾蘭,在2016年一次潛水事故中癱瘓,肩膀以下失去活動能力。

他的傷勢嚴重到讓他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學習、工作,甚至無法打電動游戲。

「你完全無法掌控,也沒有任何隱私,真的很難熬,」他說。

「你必須學會依賴別人做所有事。」

Neuralink的晶片則有望讓他部分重拾過去的自主能力,因為它讓他能用意念控制電腦。

這種技術稱為「腦機介面」(BCI),原理是偵測人類思考移動時產生的微弱電信號,並將之轉譯為數位指令,例如移動螢幕上的游標。

這是個複雜的領域,科學家已研究了數十年。

馬斯克的加入,無疑讓這項技術以及諾蘭本人成為媒體焦點。

這也幫助Neuralink吸引大量投資,同時也引發關於這種高度侵入性手術的安全性和意義的質疑。

當諾蘭的晶片植入手術公布後,專家們稱之為「重大里程碑」,但也警告需時間進行全面評估,尤其是在馬斯克擅長「為自己公司製造話題」的背景下。

馬斯克當時在公開場合對此反應低調,只在社群媒體上簡短寫道:「初步結果顯示,神經元電位反應值得期待。」

但據諾蘭說,這位億萬富翁在手術前後都有與他交談,實際上要樂觀得多。

「我想他和我一樣,對於能開始這項計畫感到興奮,」他說。

儘管如此,他仍強調Neuralink的意義遠不止於馬斯克個人,他自己也不把它當成「馬斯克的裝置」。

考慮到馬斯克在美國政壇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有爭議,世界其他國家是否也這麼認為,還有待觀察。

但有一點無庸置疑:這個裝置對諾蘭的生活已產生巨大影響。

「這根本不可能吧」

諾蘭說,手術甦醒後,他一開始就能透過想像動手指來控制螢幕上的游標。

「老實說,我完全不知道該有什麼期待——聽起來太像科幻小說了,」他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