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教育部主管須超出黨派以外

2025-03-10 05:50

? 人氣

為國家教育大計,國教院應超然獨立於政治,不從屬於教育部。圖為國家教育研究院臺中院區。(維基百科)

為國家教育大計,國教院應超然獨立於政治,不從屬於教育部。圖為國家教育研究院臺中院區。(維基百科)

教育的宗旨不外是使人變化氣質、開明心靈,因而能安身立命,進而承啟文化。有了良善的人民,方能期望有好的社會、好的政府、乃至好的國家。什麼樣的人民,出什麼樣的政府;所以說,政府不過是「人民的依樣代表」(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辦好教育是建立良好制度,發展良好生活環境先決條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教育本來是教育家的事業,孔子就是中國古代教育家的代表人物。宋朝的書院發達,它們有著與當權分庭抗禮的功能;然而一旦當書院接受官府補助或被政治力介入,這一功能就難以發揮。以致一直到清末,私塾還是我國基層教育的骨幹。

可是隨著政治的發展,國家的權力愈加擴張,政府逐漸掌握了教育的主導權。1946年制訂的《中華民國憲法》第21條寫:「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第158條寫:「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於是,教育與「國民」扯上了密切關係。既名為「國民教育」,就免不了要受當權政府的規範。於是我們各時期的中、小學「課綱」,基本上反映了當政者的意識形態。

再看1994年全文修訂的《大學法》,其第1條寫:「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查其中「促進國家發展」一語,原不見於三個提出的修正案中,是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在審查時加上去的。從字面看,這句話並不錯,寓意大學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原動力。然而在實務上,政府歷年來透過限制學費與推行獎、補助計畫種種手段,在嚴格控制下,早已使大學(公立與私立皆然)變成了政府的附庸;大學教育乃逐漸發展為「高等國民教育」。就有某高教司司長曾在立法院放言:「大學應配合國家的發展。」換言之,就官員們的認知,政府與大學是主從的關係,明顯與法條文字相悖。

在當今政府的眼裡,政治更是高於教育,教育要為政治服務;教育部長就是個大「工具人」,甚至「打手」。臺灣在戒嚴時期,教育部長曾多年身兼中國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的主任委員;如今在民選總統時期,總統候選人要求教育部長在競選時「站臺」,有何不當?從前必修「中國(華)文化基本教材」,現在將它廢除,又有何不可?以前的高中必修「三民主義」,現在的高中歷史課綱把中國史當成東亞史的一部分,乃屬「政治正確」。不是已經「政黨輪替」,政權換人做了嗎?

「公立大學法人化」這個議題曾是1990到2000年時期相當熱門的話題,當今教育當局避而不談。為什麼?政府官員們心裡清楚:諸國立大學若維持非法人身分,它們就仍舊是政府的附隨組織,當教育部的工具。君不見?今(2025)年1月22日教育部鄭英耀部長主持「國立大學新任、卸任校長聯合交接暨致送續任校長聘書典禮」時,眾多大學校長乖乖站在部長與次長旁,聽從部長一起比出「Team Taiwan」的手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