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及觀點:不願面對的事實─多極化、地緣政治與複合國際秩序

2025-02-24 07:10

? 人氣

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右二)和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中)出席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AP)

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右二)和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中)出席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AP)

在臺灣的言論市場,甚至學術研究成果裡,「地緣政治」與「國際秩序」都是長期被忽略的冷門議題。地緣政治好像早就被全球市場的藍海抹平,國際秩序早就在蘇聯瓦解的那一刻定於一尊。就算次貸風暴與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國外開始熱議舊秩序可能終結、地緣政治現象四處蔓延,臺灣也要到美中貿易戰乃至新冠疫情後,一系列「輕鬆讀」、「圖解」等等的地緣政治書刊才熱賣;而關於國際秩序的討論則雖然上升,但幾乎還是停留在福山(Francis Fukuyama)90年代的「終結論」甚至蔣中正時代的「必勝論」,對福山後來的諸多反思則罕有討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輕鬆的圖解、廉價的秩序

可以說,當今臺灣各界談到地緣政治,幾乎就是簡化成「民主集團對抗專制政權」,也就是返祖的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與冷戰1.0。談到國際秩序,則是超威爾遜主義,近乎民主黨左翼柯林頓的全球民主化與共和黨右派小布希單邊主義的奇異結合。於是碰到難以歸類的「美國利益制上」川普主義,表面上還是要堅持期待美中競爭激化下,臺灣地位與價值終將震盪趨堅,所以必須溫柔堅定穩住川普,絕不能因川普—馬斯克背離進步價值而「疑美」。但私底下則開始期待只有一任的川普向他團隊的對華戰略競勝派妥協,或者等普京總統在烏克蘭獲利後倒向華府聯手抗中,又或者有朝一日進步派在華府班師回朝,都可以重振「終結論」的單極自由國際秩序。

這些期待,或許本世紀中葉,仍有實現的一天。但與現在外界對國際現勢的看法,有很大的落差。其中另一個關鍵詞,就是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報告的主題,也是最近引起廣泛關注的美國新任國務卿盧比歐(Marc Rubio)受訪的重要概念—「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臺灣無論是冷戰時代還是冷戰後,無論是綠營還是藍營執政,多極化都是嫌惡語。中俄印斐等非西方集團過去長期提倡多極化,人們嘲笑是文明落後與經濟貧困國家的幻想宣傳。近日慕安會重視多極化,我國官媒只摘取「是中共的修辭」來一言以蔽之。

過去從歐朗德(Francis Holland)、施羅德(Gerhard Schroder)到馬克宏,有西方領袖認為多極化將是趨勢,則被意見領袖認為是歐洲不甘寂寞的親共浪漫。但是歷來堅持抗中的盧比歐與本屆慕安會報告,都在川普上任滿月前後強調「多極化」。再有人掩耳盜鈴,以未來的「必勝論」來堅持當今「多極化不存在論」,就如同美國防長赫塞斯(Pete Hegseth)評論烏克蘭要求入北約,是昧於現實了。畢竟如同凱因思曾說,「長期來看,我們都不存在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