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距「二二八事件」爆發已有78年。若以199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法定2月28日為紀念日,並由內政部定名為「和平紀念日」的轉變,視為一個里程碑,則距今正好30年。相對於早期48年的忽略或掩蓋,晚近30年在學術研究、檔案開放、歷史教育、立法或行政等方面的作為,都有重大進展。
多年來在中小學「臺灣史」課程各單元中,「二二八事件」如何表述與解釋,一直動見觀瞻。大體上,學習內容包含三個重點,一是導致此事件爆發的時空脈絡;二是1947年2月27日查緝私菸引發衝突,而導致動盪大約三個月的事件過程;三是此事件對於後世的影響與意義。在這三個重點中,還原「二二八事件」爆發過程的真相,當然是首要課題。
不過,在探討一個像「二二八」如此重大的事件時,如果抽離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大脈絡,侷限在事件爆發的三個月,顯然會產生管窺蠡測之弊。但如何辨明、歸納時空脈絡的作用,勢必主導了對於此事件的理解和解釋。換言之,研究「二二八事件」,進而轉化成課程,雖聚焦於此事件爆發經過的事實呈現,但很大程度是由如何理解及解釋大的時空脈絡所決定。
在學術研究方面,多年來已有不少論文、專書、調查報告出版,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主導,於2021年5月發表的《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報告》,可說是多年來相關研究、著述的新作,對於事件真相的還原或詮釋,確有推陳出新之舉,藉以發揮檔案開放的作用、回應不同學術、政治立場的辯論等。
理性而論,這份代表政府官方立場的《研究報告》所掌握的當然還不是全部真相,也不可能是歷史定論之作。真相的還原或定論,從來都難以成為歷史研究的目標,但力求客觀,要求言之有理,且言之有據,同時也力求周延,願意面向各方證據或論述保持對話的態度,則是歷史研究的不二法門。《研究報告》的發表,即是在力求客觀與周延的研究歷程中,值得關注的一步。
但我們該怎麼解讀這份《研究報告》呢?除了提供更多歷史真相的細節之外,《研究報告》如何選取這些歷史事實,如何組織與分析,如何建立歷史解釋,當然更是重點。扼要地說,這份《研究報告》主旨是究責當時貪腐無能的國民黨政府,在這個脈絡中,主要論證兵分兩路,一方面認定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不具合法性、正當性,本質甚至是殖民,另一方面則辨明族群衝突、中共勢力反動都不是主因,而外省人死傷有限,且死亡者中近1/3死因是政府鎮壓,所以,即使針對外省人而言,政府也是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