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雲驄觀點:不能好好說話,和平能有幾天

2025-02-24 06:50

? 人氣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資料照∕美聯社)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資料照∕美聯社)

2月28日晚(台灣時間)澤倫斯基和川普吵架時說了一件事:普京2014就打過他,簽了停火協議之後,普京還繼續打,所以要川普別相信普京。川普回答說,不知道你們當時發生什麼事,就算普京毀過約,反正對象不是我,是之前那些總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4年發生了什麼事? 跟這場俄烏戰爭有什麼關係? 現場記者大半是知道的,但他們的讀者很可能所知不多。三年來,他們都說是充滿野心的普京,妄想覬覦烏克蘭領土而發動這場戰爭,要為這場危機負起全部責任。三年來,他們一路追捧澤倫斯基、搞認知戰,一會兒說俄羅斯崩了普京跑了,一會說澤倫斯基如何英勇奮戰勝利在望,就是無視戰場上烏軍節節敗退的事實,更不願以相當的篇幅報導不同的論點:到底是誰挑起這場危機?

最有代表性的論述,當屬知名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早在戰爭剛爆發,他就在《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專論,標題直截了當:The West is Princip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Ukrainian Crisis,大白話,烏克蘭陷入危機,西方國家自己要負主要責任。

大家所熟悉的西方媒體觀點,也就是俄羅斯要負責,Mearsheimer說,是「錯誤的」說法。因為事實上,烏克蘭危機不是從三年前普京出兵開始,也不是澤倫斯基說的2014,而是要往前推到 2008年起算。

那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小布希的慫恿下,於Bucharest 高峰會的宣言中宣布,烏克蘭和喬治亞「將成為會員」,儘管當時德國的梅克爾反對,法國的薩克齊反對,小布希依然硬踩俄羅斯紅線,直接開啟烏克蘭危機。接著在美國策反之下,親俄羅斯的烏克蘭總統Yanukovych被推翻,把澤倫斯基風光捧上台,普京也在2014年2月反擊,拿下Crimea,Donbas也爆發內戰。

但這並沒有阻止接下來拜登上台後,繼續和澤倫斯基聯手的加碼進逼。2021年7月,烏克蘭與美軍等32國在黑海高調共同軍演,一艘英國巡防艦在這場名為Operation Sea Breeze的軍事演習中,故意進入俄羅斯海域,差點讓俄羅斯開火。接下來幾年,拜登不斷主動拉著澤倫斯基曬恩愛,還簽下 US-Ukraine Charter on Strategic Partnership,白紙黑字強調「拜登與澤倫斯基總統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重提2008年Bucharest 高峰會的承諾。

俄羅斯至此仍忍住怒氣,開始把大軍往俄烏邊境移動,算是提出了警告。但拜登依然我行我素,不甩普京。幾個月後,俄羅斯外長直接要求北約承諾,烏克蘭不會成為北約成員,美國照樣一副老大姿態,國務卿布林肯還狠狠拋下一句:「There is no change. There will be no change.」一個月後,普京出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