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惹加拿大——這是渥太華(Ottawa)政治體系最高層向美國發出的私下警告。正如近一個世紀前應對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時那樣,加拿大對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的進口關稅迅速實施了報復措施。
儘管白宮聲稱加拿大承諾投入13億美元(10億英鎊)實施邊境保護計畫,標誌著美國在芬太尼(Fentanyl)走私問題上取得外交勝利,但實際上加拿大做出的讓步幾乎未超出其原有規劃。
關鍵在於,墨西哥和加拿大均未因川普行政令中「任何報復行為將導致美國進口關稅提高」的明確威脅而退縮。經過協商,加墨兩國反而與川普談判達成為期一個月的暫緩期。
這位再度執政的美國總統在多數日子裡熱衷於向多個方向發出關稅威脅。
自川普就任以來,其關稅威脅的對象已擴及丹麥、哥倫比亞、中國、台灣、歐盟等地,以及包含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的金磚國家。
這些關稅措施的理論依據持續變動,諸多情況難以用常理解釋。因此,墨西哥、加拿大及其他面臨關稅或相關威脅的國家都必須解讀川普的真實意圖。
當各國釐清這一點後,全球面臨的根本問題在於:我們所見是否意味著美國總統正試圖重塑全球貨幣體系——而此舉將使美國承受何種風險?
矛盾之處
川普(Donald Trump)聲稱芬太尼(Fentanyl)走私是其徵收關稅的法律依據,此舉使他得以繞過國會,通過宣布「異常特殊威脅」動用緊急權力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實施邊境稅。
儘管川普談及芬太尼貿易問題時,他同時援引加拿大對美國的商品貿易順差(即加拿大對美出口額大於進口額),並提出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51個州」的設想。
雖然任何國家都可能要求就合法與非法貿易流動展開對話,但當這種對話伴隨著對北約(NATO)成員國、七國集團(G7)成員及自由貿易盟友實施大陸吞併式威脅時,如何處理這些對話便顯得尤為困難。
充滿爭議的順差
與此同時,歐洲似乎不願激化矛盾,正試圖釐清這位總統(川普)的真實動機,以及此舉如何影響其跨大西洋關稅決策。
川普對歐盟(EU)的長期敵意源於該集團對美國的商品貿易順差,這種順差主要來自德國高端汽車出口等領域。
所有問題的根源在於一種被感知的「不公平」——其他市場對美國施加更多限制,例如在美國藥品定價或對美國科技公司罰款等領域。
但若此舉真正關乎貿易逆差,令人費解的是川普為何尚未對越南、日本和韓國等對美順差更大的國家宣布關稅措施。
無論如何,川普僅聚焦商品貿易的做法,意味著他主動忽視了美國最具優勢的服務業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