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辛亥雙十111年─談談大家心中不同的中華民國

2022-10-09 07:20

? 人氣

史達林(Joseph Stalin)始終把納粹德國而非日本視為頭號威脅,所以在與日本簽署《日蘇中立條約》之後,同樣也是暫時宣告別離亞洲,放任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國的旗號下獨立發展。於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擺在中華民國眼前的兩條路就是到底該與美國合作繼續抗戰,還是轉而與日本合作共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中正雖然留學日本,卻從中國傳統遠交近攻的角度出發,打從一開始就認定蘇聯是中國第一順位的敵人,日本是中國第二順位的敵人,英美兩國是合作對象。再加上他從北洋政府延攬過來的頭號外交官顧維鈞留學美國,他的夫人宋美齡更是成長於美國,蔣中正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自然採取200%的親美外交。

當然最重要的,是蔣中正相信美國一定會在太平洋戰爭中戰勝日本,沒有人會選擇跟注定失敗的一方站在一起。汪精衛起初也非一面倒的支持日本,而是希望中國能夠保持中立,等到美日雙方打出一個勝利者後再選邊站。然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的勝利,顯然讓汪精衛沖昏了頭,相信東昇西落的時代已經到來,做出了與日本同進退的決定。

以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角度出發,親美與親日只是路線上的選擇,本身沒有絕對的對或者錯。問題是日本帝國率先發動侵華戰爭,奪走了滿洲國又肆意屠殺污辱中國民眾,讓汪精衛政權的主張從一開始就站不住腳。更何況美國最後以壓倒性的強大國力擊敗日本,中華民國則搭上順風車成為了世界四強,更讓蔣中正的親美路線贏得了絕對的勝利。

一度「不自由」的自由中國,中華民國政府曾經對《自由中國》雜誌施以監控打壓。(國史館提供)
一度「不自由」的自由中國,中華民國政府曾經對《自由中國》雜誌施以監控打壓。(國史館提供)

民主與威權之爭

對於像蔣中正這樣同時具備立憲派與革命派色彩於一身,老婆娶了宋美齡又在外交路線上重用顧維鈞的強人領袖而言,中國未來的終極目標還是必須要走上憲政之路。無論是立憲派主張的英日君主立憲制還是革命派想要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路線都是他所反對的,只有回歸孫中山先生最原始的經典三民主義,實現徹徹底底的共和制度才能讓革命烈士的鮮血不白流。

而所謂孫中山最原始經典的三民主義,其實就是以林肯(Abraham Lincoln)總統的《蓋茨堡宣言》(Gettysburg Address)為核心,換言之中華民國在蔣中正的想法中是應該成為一個類似於美國的民主國家。然而抗戰勝利後的中國人就如同清末民初的中國人一樣,並不懂自由民主為何物,倉促行憲的建國就如同貿然推翻皇帝一樣,會導致中國天下大亂。

結果中華民國1947年12月25日行憲後不到兩年,中華民國就輸掉了國共內戰,撤退到了台灣來。蔣中正從大陸的淪陷中學到了教訓,認為自己太快速開放民主政治是導致大陸丟失的原因,決定以戒嚴令還有動員戡亂對台澎金馬復興基地實施管制。同時他又將肅清匪諜的任務交給他留學蘇聯的兒子蔣經國處理,使台灣一度壟罩在白色恐怖與威權統治的陰影之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