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辛亥雙十111年─談談大家心中不同的中華民國

2022-10-09 07:20

? 人氣

夾在保守派與革命派之間的立憲派,從洋務運動以來歷經不少犧牲,但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比如慈禧太后終究還是在1905年推行了新政,整個帝國政在往他們期待的體制內改革道路上前進,只是最後滿清皇朝還是太不爭氣的在1911年被推翻,於是立憲派轉而擁護北洋政府,期望能盡可能的在中華民國的制度下延續大清帝國的改革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倒是原本主張走美國民主路線的革命派,因為始終無法得到西方承認的關係而越來越激進,走上了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Jacobins)以及俄國革命布爾什維克黨人(Bolsheviks)的暴力革命道路,主張打倒和推翻一切的現有機制。尤其是孫中山採取聯俄容共路線後,無論是廣州國民政府還是後來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都是如此。

立憲派漸進式改革的道路其實是比較符合中國利益的,可惜從袁世凱去世以來,北洋政府無法控制住各派系的軍頭,讓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這是中國知識份子所沒有辦法接受的。對統一的渴望是推動國民政府北伐勝利的一大原因,這場派系之爭的結果是以國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收場,但卻不代表革命派贏得了終極的勝利。

鄧演達是黃埔軍校內主張聯俄容共的領袖,蔣中正的最大競爭者。(作者提供)
鄧演達是黃埔軍校內主張聯俄容共的領袖,蔣中正的最大競爭者。(作者提供)

反蘇與親蘇之爭

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的蔣中正,雖然以孫中山信徒自居,本身卻是滿清末年的新軍出身。蔣中正反對中國重回帝制時代,也對軍閥割據的局面深惡痛絕,但對滿清末年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卻是持尊重與激賞的態度。畢竟如果沒有這一系列從洋務運動以來推行的改革,就不會有他被送到日本學軍事的結果,因此蔣中正本人對立憲派並不持全面否定的態度。

相反的來自浙江的他,在廣東人掌握大權的革命派群體裡並不吃香,始終遭到胡漢民與汪精衛等黨國元老排擠。雖然在孫中山支持下當上了黃埔軍校校長,他在中國國民黨的地位裡還比不上有汪精衛提拔的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畢竟對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國民黨而言,黨指揮槍的原則是不可以放棄的。

哪怕是在軍中,都有如鄧演達這樣的挑戰者對蔣中正的地位虎視眈眈,關鍵就是在於這些反蔣勢力背後有老大哥蘇聯的支持。蔣中正早從參加革命以前就對俄羅斯這個國家沒有好感,在武昌起義後甚至還有中國應該與西方還有日本聯手瓜分帝俄的想法。1923年對蘇聯的訪問,更是讓他對蘇維埃紅色帝國主義的提防大幅增高,認定聯俄容共政策持續下去將導致中國淪為俄國的傀儡。

鑒於中共早年是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共產國際的總部又設在蘇聯首都莫斯科,所以反蘇與反共兩個觀念基本上是連結在一起的,就如同親蘇與親共是連結在一起的一樣。所以蔣中正在1927年4月下令清黨後,他的南京國民政府立即與主張聯俄容共的武漢國民政府產生對立。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