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儒道互補:《遠路不須愁日暮》選摘(1)

2024-05-24 05:10

? 人氣

作者表示,「躺平」原本指的是一種經濟和生活上的態度,但逐漸,它也成了一種政治態度。。(Unspalsh)

作者表示,「躺平」原本指的是一種經濟和生活上的態度,但逐漸,它也成了一種政治態度。。(Unspalsh)

曾經有高官批評社會出現「躺平主義」,說是消極心態,令人萎靡不振,長遠窒礙 社會進步云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我又記得,中學時的中文課,有收錄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實這不就是古時 的「躺平」嗎? 

「躺平」原是內地網絡潮語,指有年輕人在經濟下滑、階級上流困難下,與其跟從 社會期望奮發向上,倒不如「躺平」,無欲無求,「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 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剝 削的奴隸」。 

其實在日本,亦有類似說法,稱之為「草食男」。 

「躺平」原本指的是一種經濟和生活上的態度,但逐漸,它也成了一種政治態度。 

二〇二二年五月,上海因疫情封城個多月,民眾怨聲載道,一段網上流傳視頻,引 發廣泛熱議。視頻上看見,一對據說核酸檢測屬陰性的年輕夫婦,被一群衣服印有 「警察」二字的「大白」圍着,要強拉他們往方艙隔離,兩人不肯,「大白」威脅 說:「如果你拒絕被轉運,將會受到治安處罰。處罰以後,要影響你的三代!」 豈料,男子卻平靜地回答,說:「不好意思,這是我們最後一代,謝謝。」 近年香港政局驟變,很多年輕人,不單是買不起樓,且就算想發聲、想有獨立思考 和批判思維、想爭取民主自由,卻發現處處紅線。於是,也就罷了,索性「躺平」。 二〇二三年八月尾,日本即將排放福島核污水,本地電視新聞作街頭訪問, 問市民 會否擔心日本水產安全,年輕男子林先生說他一直有買刺身等日本水產, 但完全不擔 心。 

「點解唔擔心?」(為何不擔心?) 

「我哋唔諗住有下一代。」(我們不打算有下一代。) 

莫非這就是「終極躺平」?我不知道。 

不單年輕人,就算我們知識份子,彼此都苦笑說,時局如斯,難有作為,當下也只 能選擇「躺平」,先避其鋒,做一下「竹林七賢」。 

其實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讀書人的行徑,這種逆境時的調整,有學者稱之為「儒道互補」,說的是,雖然儒和道在處世態度和精神面貌上,看似相反,前者主張入世、 有為、積極;後者則主張出世、無為、順其自然,但兩者卻能並存, 且成讀書人的精 神支柱。 

由儒入道,再由道入儒,得志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成了中國讀書人的雙重性 格,也是他們調整自己、適應時局的方法,讓他們多了韌力。 

時局有可為時,信的是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當時局崩壞, 仕途失意,無能為力時,則改信道家,以至退隱山林,就像陶淵明一樣。

就是這樣,道家(也就是「躺平」)成了那些失意、無力改變現實的讀書人, 精神 上的避風港,也只有這樣的調整,他們才在逆境下仍能自處。 

以前我在《明報》寫政論,如今在《明報》改寫副刊,多少也是這樣的心態。 

但後來我又發現,身處困厄的朋友,能夠見見家人朋友,以及好好讀報,已經是他 們日常僅有的寄託。見面時,不少都說有看我的專欄,鼓勵我要好好寫下去。 我做不到每週去探望他們,於是寫好《明報》內這個專欄,也成了義不容辭之舉, 希望能夠給朋友點點撫慰。 

過去幾年,社會氣氛低迷,自己也愁腸百結,鬱悶難解,把自己寫在這個年代的文 章結集,也把自己的心境、情懷、鬱結記下,也算是為一個時代留下註腳。 

《遠路不須愁日暮》書封。(二○四六出版)
《遠路不須愁日暮》書封。(二○四六出版)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亦是著名時事評論員,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遠路不卑愁日暮》(二0四六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