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想想太陽花訴求

2015-03-24 05:10

? 人氣

無可諱言,太陽花運動有著強烈的中國因素,執政者不能視而不見。(佔領立法院最後一天/余志偉攝)

無可諱言,太陽花運動有著強烈的中國因素,執政者不能視而不見。(佔領立法院最後一天/余志偉攝)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列寧如是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外交部部長歐鴻鍊(2008)將其解讀為「外交人員的工作就是配合國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建設的需要,創造良好的國際外在環境。」

民進黨執政,2005年實質突破「一個中國原則」開啟兩岸功能性議題談判;然而,同一年,國共「連胡會」簽訂「連胡公報」,從此以後一路持續到國民黨主政,國共交流平台不但角色未減,還擔負大量兩黨談判協商的功能,弱化我國政府架構內外交部門的主體性及角色,並弱化我國政府公權力及主權地位。扁政府外有對岸政權的不信任,內有國民黨逾出政府架構的兩黨交流。

馬政府上台以來,持續承認「九二共識」,模糊主權以求兩岸休兵,以「兩岸關係先於外交關係」「經貿優於主權爭議」的彈性原則,力求在實質民生上有所突破,並在國際組織參與上調整為爭取在聯合國周邊組織(如:世界民航組織ICAO,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參與,而非直接爭取聯合國席位。

經濟方面,在扁政府任期尾聲時(2007年),台灣對中國投資的官方統計金額為 99.7 億美元,已佔台灣對外投資的60.7%,產生實質的重度貿易依賴。進入馬政府時期,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下持續和緩,除我國對中經貿依賴持續加深以外,在其餘相關政策如國防等也出現模稜兩可的情況(如:要求美國國會延遲送出軍售通知,以免激怒中方),讓美方對我國未來戰略保持懷疑態度。同時,我國外交休兵後,我國主權之國際認同並未見實質提升,雖然國際組織參與活動增加,實質的主權卻不斷自我限縮;在中國國力日增及台對中貿易依賴持續加深的情況下,本已堪憂的國際地位,在飲鴆止渴的策略安排下,長期發展令人不敢樂觀。

在中國外交體系持續阻饒台灣爭取國際參與的情況下,我國仍難踏出中國所設紅線,更令人憂慮是否將陷入「溫水煮青蛙」的情境。「互賴網路帶來和平」的思維,跟「經貿實力實質併吞」是一個現狀的兩種未來想像,中國一日不放棄野心,我國就不能一廂情願,孤柱一擲於機率渺茫的假設;大多數國民尚未接受兩岸統一的願景,而融合兩岸經濟的實質統一對於我國文化、政治等層面的影響,也是國民共同憂慮的。

針對國際關係及國際經貿領域,筆者認為太陽花學運的訴求,值得我國外交及經貿談判部門深刻省思。

第一,主權弱化,外交部門架空

馬政府上台後,國家現狀已從對美扈從(Bandwagoning)幾變成對中扈從;經貿思維凌駕於傳統外交,固然反映全球性非傳統議題之增加,但扈從「敵國」,在國際仍屬前所未見。在「經貿優於主權爭議」的原則下,經濟部門在外交話語權開始超越傳統外交部門,加以傳統因素(如: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規定我國外交部門官員不得出席),「後烽火外交時期」的外交,主權原則已經鮮少正面提及,僅在海域爭議時運用向東南亞鄰國(如:2013年菲律賓槍殺漁民事件)譴責談判。面對對岸進逼,兩岸經貿互賴加深的趨勢,我國除「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等口號以外,政府明顯缺乏應對對岸政治力滲入的對策;而理當扮演我國主權象徵,平衡現狀的外交部門現在卻淪為經濟部、陸委會等兩岸經貿談判的配合單位,大幅降低聲張主權的行動,而在國際組織獲得的短暫斬獲,不足以填補國家自我限縮主權的損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