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失敗 朱敬一:首長未將政策「內化」

2015-02-13 07:20

? 人氣

《風傳媒》日前專訪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他表示現在許多政策往往都是由幕僚製作簡報,首長僅僅擔任報告簡報的角色而已,對於政策不了解,推動政策自然容易失敗。(吳逸驊攝)

《風傳媒》日前專訪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他表示現在許多政策往往都是由幕僚製作簡報,首長僅僅擔任報告簡報的角色而已,對於政策不了解,推動政策自然容易失敗。(吳逸驊攝)

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發表新書,在新書中自陳借調政府的3年期間內,讓他對於科技產業有更多的了解,能跳脫一般傳統經濟學家習以為常的總體經濟學思考,從「個體」角度思考科技產業問題。他於訪談中分析過去6大新興產業發展不如預期的原因,並認為台灣需要的是產業轉型而非景氣回升,政府應積極扶植產業平台,而非迷信芝加哥學派的完全自由市場神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朱敬一曾多次著文諷刺奉自由市場為一切的芝加哥學派,甚至以「芝加哥鸚鵡」戲稱那些將自由貿易降稅視為經濟唯一解的學者官員,他喜歡用重貿易的「劍宗」及重產業的「氣宗」來譬喻2派對經濟發展策略持不同看法的官員,即是對台灣現行財經政策的一大反省。而政府是否該介入經濟發展、市場是否具自動恢復機制,往往是左右派不同觀點者爭論的重點,身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學者,朱敬一怎麼看待此一爭論呢?

相較李國鼎時代 目前更需政府介入

朱敬一說,曾有1位台大經濟系教授表示「從來沒有產業政策」,由於產業政策指的是政府對產業有主導性的影響力,該名教授可能會認為「幹嘛要政府去弄?市場就能決定一切。」朱敬一認為,這是由於極端的芝加哥學派尚未了解現存的創新經濟,由於創新經濟是1990年後才興起的理論架構,1990年就讀完博士學位的學者可能不懂此一架構。對朱敬一來說,這個時代要發展產業,遠比過去創造經濟奇蹟的李國鼎時代更需要政府介入。

朱敬一舉出為何產業發展需要政府介入的3大理由。首先,他指出在經濟學上,政府介入的條件不外乎外部性及公共財或準公共財,而他所談的政府介入產業指的是介入「產業平台」,對於很多研究者來說,如果沒有平台,即使有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想繼續推下去,但如果有一個整合的平台可供發表,才能提高研發者意願,因此產業平台符合外部性公共財的概念,需要政府介入支持。

另外2點則是大環境的變動,分別是創新知識經濟大發揚及全球化。「現在的環境和李國鼎那時候有一點不同」,朱敬一認為目前台灣已走向創新經濟的時代,不同於過往的報酬遞減,創新經濟是一個「報酬遞增」的時代。朱敬一說,傳統的報酬遞減模式,只要有本事的人最後一定能跑到前面,但在現在報酬遞增模式下,沒本事的人只要先出發,就會一直在前面,因此「時效」非常重要,不能只等著市場去解決,否則到時候台灣的優勢都沒了;而全球化是另一個重大因素,在全球化之下,政府再不動廠商就跑了,到時候就看機會到底是要給我們這裡的創投還是給對岸的馬雲。

改變既得利益簡單 改變既定思想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