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仁觀點:台灣能否煉出第二把鬼滅之刃?

2020-12-24 05:50

? 人氣

台灣動畫過往多為代工,作者盼透過科技與資金,打造屬於台灣的鬼滅之刃。(資料照,UNIQLO官網)

台灣動畫過往多為代工,作者盼透過科技與資金,打造屬於台灣的鬼滅之刃。(資料照,UNIQLO官網)

「心,是人類的原動力,強大的心是沒有極限的。我們就用這股原動力,朝向明日前進吧!」。

這是近期在台灣剛破5.6億票房的動畫《鬼滅之刃》的經典台詞,不少中小學生都在學著喊這口號。這個改編自吾峠呼世晴老師的漫畫作品,就是簡單描述從炭治郎的家人被鬼屠殺,唯一倖存的妹妹也到詛咒,開啟了不斷的訓練與破關之路。就這樣,漫畫熱銷1.2億冊,《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3個月的票房已達303億日元,成為日本影史第二部票房超越300億的電影(目前的紀錄保持者為《神隱少女》的308億紀錄),而且熱潮仍在持續中,連同周邊商品預計帶來的經濟效益將超過二千億日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疫情肆虐的當下,開始有人探討,那台灣呢?在市場是日本市場1/6的情況下,有沒有創造台灣「鬼滅之刃」的可能性?我們先從日本動漫的發展說起。

關於日本漫畫的起源,說法很多,但多認為可溯源到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以及傳奇大師葛飾北齋在1814年出版的《北齋漫畫》,其後,漫畫人才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60年代台灣小孩都看過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海王子》及《三眼神童》等,或是讓西門町萬年大樓模型店歷久不衰的富野由悠季「機動戰士鋼彈(Gundam)」系列,又或是1980年代各種經典對話與特徵動作,一股青少年模仿跟風頓時而起的格鬥類動漫,如鳥山明「七龍珠」、北条司「城市獵人」、原哲夫《北斗神拳》等。

而近期快速轉為動漫的有尾田榮一郎《ONE PIECE》(航海王)、冨樫義博的《HUNTER×HUNTER》(獵人)、荒木飛呂彥的《JoJo的奇妙冒險》以及開頭提到的《鬼滅之刃》,也都是多年長篇的精采傑作。

在漫畫蓬勃發展的同時,日本動畫也比肩齊步。宮崎駿是將日本動漫推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不僅在商業上取得極大成就,在《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中,更蘊含了環境保護、性別平等以及追求和平等重要觀念。

上面所提到的漫畫、動畫,對每個世代的童年,都是一個一個鮮明的印象,甚至可以說,台灣70、80、90年代的小孩,對於日本文化的瞭解,從漫畫學到的比課本還多,不少小孩會一些日語,還是因為看到日本動漫與電動遊戲,自然而然的學會的,不能不說漫畫對文化傳播的影響,不輸給電影與其他媒體。

漫畫成為動畫的基礎在於「長篇」,就不能不佩服日本的漫畫系統與動畫系統,擅長以分工的方式打團體戰,長篇漫畫特有的各種關卡劇情,以團隊創作的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持續創作,進而從日本原來是全世界1/50的市場,打到全世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