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火力全開!馬雲被約談前…中國央行的「神秘人士」早有動作

2020-11-03 12:36

? 人氣

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突然約談馬雲,此前幾位「神秘人士」動作頻頻,似乎早已透露端倪。(美聯社)

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突然約談馬雲,此前幾位「神秘人士」動作頻頻,似乎早已透露端倪。(美聯社)

就在螞蟻科技集團掛牌上市前夕,包括馬雲、井賢棟及胡曉明等集團高層突遭中國人民銀行(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約談,引發市場譁然。中國政府非比尋常的舉動,被解讀是為「回敬」馬雲日前公開砲轟金融監管系統,尤其幾位「神秘人士」近來動作頻頻,似乎也已透露端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央行旗下《金融時報》從10月31日開始,一連三天轉發刊登署名張非魚、周矍鑠、時雨等「資深學者」的專文,標題分別為《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需要思考和釐清的幾個問題》。

這些作者何許人也?至少目前在網路上未見足跡,遍尋不著他們任職的學研機構,均是首次以「資深學者」之姿登台亮相,但細究標題、文意和時機,這些專文指涉的對象不言可喻,字字句句都有玄機,因此也被認為是出自監管機關內部人士之手。

不能放任BigTech公司無序擴張

先從第一篇來看,馬雲日前批評銀行是「當鋪思維」,光靠資產和抵押,不可能支持未來30年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延伸閱讀:林庭瑤專欄:馬雲為何捋王岐山的虎鬚?

《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雖未直接點名,但也特別強調,目前的金融科技業務和傳統銀行沒什麼本質區別。

專文分析,在中國幾家BigTech公司的金融業務中,最賺錢的是消費信貸業務,本質上也是吃利差模式。「有人批評銀行貸款是當鋪思維,但從事金融服務的BigTech公司與銀行貸款一樣,在實際放貸中也使用擔保品。」

文中指出,BigTech公司作為金融服務業的新進入者,難免會有一些既想做金融服務又不想接受監管的想法。這種新進入者不但對市場格局產生影響,也會對監管格局帶來重大的影響,需要重點防範其規避監管和監管套利行為。

所以對BigTech公司的監管,金融監管部門要敢於說「不」,否則就容易被其科技屬性誤導,被輿論所綁架,不進行有效監管,最終扭曲市場,產生金融風險。

該文認為,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是有特殊風險的,一是部分BigTech公司金融價值觀扭曲,誘導過度負債消費;二是金融科技領域由於網路效應的存在,通常會形成「贏家通吃」,造成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三是BigTech公司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網路信息技術,經營模式和演算法的趨同,增強了金融風險傳染性;四是金融科技公司過度採集客戶數據,可能侵犯客戶隱私。

該文強調,不能因為金融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就以偏概全,全面否定現行金融體系的作用,否則就很難解釋這樣的金融體系支持了過去4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過程中也沒有發生過系統性金融風險和重大經濟危機,保持了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