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專文:韓戰為何成為「被遺忘的戰爭」—兼評于勁著《厄運》

2020-06-18 05:50

? 人氣

遣返戰俘絕大多數都受到嚴厲處分,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備受迫害,但是自1980年代初得到「落實政策」(即象征性平反)以後,倖存者開始編寫出版回憶錄。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張澤石主編的集體回憶錄《考驗》以及張澤石的個人回憶錄《我的朝鮮戰爭》。還有兩位離休的解放軍幹部長期致力於為戰俘平反、改善待遇,他們也編著了一系列重要文獻。賀明曾於1953年停戰後參與對「拒絕遣返」的戰俘進行「解釋」,後出版《見證: 朝鮮戰爭戰俘遣返解釋代表的日記》,詳細紀錄當時中共官方對戰俘營情況的調查與分析。該日記說明中共對反共戰俘的瞭解幾乎都是來自遣返戰俘的匯報。另外,前《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吳金鋒在1980年代採集了400餘名遣返戰俘——包括幾乎所有親共領袖——的口述訪問和相關個人檔案,編輯成《安德舍筆記:歸國戰俘自述集》,但該文集未能出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上所述大陸出版的戰俘文獻多是基於由遣返戰俘所提供的材料,包括他們在1953年遣返後的匯報材料、審查自述、1980年代以來的回憶和口述。這些材料非常豐富,而且內容大多平實可靠,但也有其局限。首先是材料來源單一、同質化。其次,囿於大陸的出版環境,不符「主旋律」的內容難見天日,因此並不能完整呈現戰俘營鬥爭的複雜性。

而年輕的解放軍作家于勁於1988年出版的《厄運》卻相當充分、平衡地再現了聯合國軍戰俘營當局與戰俘之間、反共與親共戰俘之間、以及親共戰俘內部複雜而殘酷的鬥爭。雖然這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但其史料價值極高,是研究志願軍戰俘、也是研究韓戰後半段繞不開的必讀之作。

真實的歷史——《厄運》

作為一名學院訓練的歷史研究者,我一直地對報告文學、紅色回憶錄與官方媒體報導懷有警惕。2007年,我接觸到戰俘問題,開始閱讀張澤石主編的《考驗》和于勁著《厄運》。當我讀到前四川大學學生、戰俘林學逋因公開堅持要回國而被反共戰俘李大安殺害,林臨死高喊「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這一場景時,我對此相當懷疑。我的學長周傑榮曾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發現戰俘檔案,他建議我去華盛頓一探究竟。幾週後,我在檔案館找到了戰俘營當局對林學逋案的調查報告。其屍檢報告註明林「雙眼淤血、兩個鼻孔出血」,「左臂外側面積為12乘7釐米的皮膚已被撕脫」,「胸腔、腹腔被利器刺穿,導致大出血」,證實了以上兩書關於林學逋被棒打、手臂上的刺字被割掉、再被尖刀刺死的描述。雖然屍檢報告不可能證實林是否高喊口號,亦並未提及林的心臟是否完好,因此無法證實李大安挖出林學逋心臟的指控,但其他細節的高度吻合大大提升了兩書的可信度。而調查報告中兩張林學逋遺體的照片更完全印證了《厄運》中目擊者余昌智的描述:「林學逋等三具屍體,光身子趴在土堆上,林學逋口裡含著土,鼻子,膀子,肚子上都是鮮血」(頁297?)。雖然于勁寫《厄運》沒有機會接觸到美國檔案,但其描述與美方檔案文獻、照片的高度互証令人驚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