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專文:韓戰為何成為「被遺忘的戰爭」—兼評于勁著《厄運》

2020-06-18 05:50

? 人氣

雖然他自稱是新聞記者,這個神秘人物的身份——曾在美國駐天津領事館工作的外交官(即國務院工作人員)——已經被趙佐端和高化龍兩人了解到了,只是未得到證實。1984年出版的《美國外交文件,1952-1954,第十五卷:韓國》收錄了多份由美國駐韓大使館的政治事務專員菲利普·曼哈德(Philip Manhard)發自釜山和巨濟島的關於戰俘的報告。但該檔案集多年後才可在網上查閱。《厄運》於1988年9月出版,同年12月曼哈德接受美國外交史協會的口述訪問,詳述其外交生涯,但訪問紀錄直到1998年才公開。因此,囿於材料的限制,于勁在寫作過程中無法多方了解菲利普的身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厄運》成書三十多年後,今天我們可以比較全面清晰地認識這位其實並不神秘的菲利普。曼哈德生於1922年,畢業於南加州大學,二戰期間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戰後通過外交官考試,1948年3月至1949年10月獲派在北平學習中文。畢業時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中共「一邊倒」向蘇聯,美國拒不承認北京新政權,但尚未撤走所有外交人員,試圖以拖待變。於是曼哈德就近獲任美國駐天津領事館副領事,此間他曾接待獲釋的前美國駐沈陽總領事安格斯·沃德(Angus Ward)。不久,所有美國外交人員被勒令離華。1950年4月20日,曼哈德隨前駐北平總領事柯樂博(O. Edmund Clubb)等人乘船離開天津,他們成為最後撤離中國大陸的美國外交官。

韓戰初期,與駐東亞美軍缺乏中文人才的情形一樣,美國駐韓大使館顯然也沒有任何懂中文的外交官。這個情況持續到1951年4月,隨著曼哈德的到來才得到改變。1951年4月,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局(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簡稱INR,其前身為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OSS))屬下的研究分析部)派遣曼哈德來到已南遷釜山的美國駐韓大使館,擔任政治事務專員(Political Officer),其主要任務是審訊不斷增多的中國戰俘,以獲取關於「新中國」的情報。在美國駐華使領館被關閉、人員被驅逐之後,戰俘成為美國政府了解「新中國」的的重要第一手信息來源。

與美軍遠東司令部設立在釜山東萊的審訊中心相似,駐韓大使館也在釜山設立了一個由曼哈德負責的審訊小組。由於缺乏中文人才,美軍的審訊中心必須依賴從台灣聘用的文職翻譯兼審訊官;而駐韓大使館則通過美國外交系統從台北和香港的美國新聞處(USIS)借調來兩位中文翻譯,其中來自香港的就是1985年才暴露的中共間諜金無怠(Larry Wu-tai Chin)。因此可以說,軍方和國務院的戰俘審訊項目各自被國民黨和中共人員所滲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