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專文:韓戰為何成為「被遺忘的戰爭」—兼評于勁著《厄運》

2020-06-18 05:50

? 人氣

二十多年後,我追隨于勁的足跡,也行走在四川、雲南、北京、山西、河南、上海,尋找健在的戰俘。我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當地的戰俘稱讚《厄運》最真實地再現了他們當年的鬥爭與磨難,也會深情地回憶當年于勁訪問他們的場景。成都的鍾駿驊今年87歲,近年已經失智。2007年,我第一次訪問他時,他回憶起1986年于勁來成都採訪,就住在他家附近的一個招待所。于勁每天一早準時到他家,開始一整天的訪問。受訪的戰俘從四川、雲南各地趕來,絡繹不絕,採訪持續了一個多月(參見頁53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年52歲的林模叢從昆明趕到成都,于勁在書中寫下了他們訪談的場景:

一九八六年三月,春光和煦,我和林模叢走在成都一條寬闊的街道上,邊走邊談。這一回,他特地從昆明郊區的農場起來,……一身樸素。一身陳舊。極普通的藍布中山裝,磨得泛白的褲子,一雙綻裂了鞋邊的舊皮鞋。方正的臉龐黝黑粗糙,除了那雙總是想熱切地表達一些什麼的眼睛,他的一切都使我感到平凡、普通。厚厚的結滿老繭的雙手,微微有些彎駝的結實有力的後背,只有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才可能具有的粗大的體魄。走到黃昏,夕陽為早春染上淡淡的溫暖。我在瞅那雙破邊的皮鞋,怕它散裂。(頁260)

二十三年後,我在昆明第一次見到林模叢,看到一幅很熟悉的樣子,原來于勁的描述是那麼的真切、傳神。後來林老得過癌症,但他仍然不辭勞苦,前往全國各地訪問戰俘難友,他要完成他自己的戰俘研究專著。于勁去世後,林老來信,請我在追思會上代他發言,這位質樸堅強的八秩老人承諾要將「『戰俘事業』進行到底」。

于勁是一名軍人,她上過戰場,聞過硝煙,她熱愛戰士,卻痛恨戰爭。正如她自己所說,她「對暴力和意識形態深惡痛絕」。《厄運》是一部反戰的戰爭文學,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于勁對一個個遭受苦難的鮮活生命的深刻同情與誠摯關懷。

在于勁筆下,每一個戰俘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叛徒」被還原成曾經堅強亦會脆弱的普通人,他們在常年高壓下幾近崩潰,甚至神經失常。戰俘營極端的環境不允許他們和平地等待遣返回家,於是他們作出了極端的選擇——逃亡,卻招致極端的懲罰。于勁的寫作超越了非黑即白的鬥爭思維,充分呈現戰俘營鬥爭的殘酷與複雜,也突顯了戰俘個人的生存困境與生死掙扎。

因為真實、真摯,《厄運》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

謹以此文紀念于勁——這顆真摯的靈魂。

也藉此紀念產生了于勁與《厄運》的八十年代——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有最多希望,也有最多可能的時代。

《厄運》書封。(香港天地)
《厄運》書封。(香港天地)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著有《被劫持的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與韓戰》(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年);本文選自中國作家于勁書寫韓戰戰俘的長篇紀實之作《厄運》(香港天地出版)新版跋,授權轉載。(本文注釋從略,完整注釋請參考于勁著《厄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