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恐將「隨風而逝」的前瞻建設計劃

2017-04-24 08:10

? 人氣

前瞻基礎建設公聽會開了幾場,缺點與問題暴露無遺。(蘇仲泓攝)

前瞻基礎建設公聽會開了幾場,缺點與問題暴露無遺。(蘇仲泓攝)

為了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立法院舉辦多場公聽會,大概已可看出未來前瞻建設的命運:不是計劃「隨風而逝」,就是台灣資源、政府財政「隨風而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行政院公布前瞻計劃至今已1個月多,外界反應評價不佳;除了那些「取得重大成就」─爭取到最多計劃與經費的地方首長拍手叫好外,其它人都看衰。原因在計劃粗糙,許多計劃連最起碼的評估分析都缺乏;計劃內容存在矛盾衝突,除了形而上的「前瞻」兩字外,看不出什麼理念;而被視為淪為綠營執政縣市分贓,更讓計劃缺乏整體國家資源分配的合理性。

要看前瞻計劃的問題,可能直接拿軌道建設計劃來看;因為8825億元的經費,雖然號稱分配給:軌道建設、數位基礎建設、綠能基礎建設、水資源基礎建設、城鄉基礎建設等5大項目,但單是軌道建設經費就占比近半超過4241億。這些軌道建設包括如基隆輕軌、新竹環線輕軌、桃園捷運與鐵路地下化、台中捷運與彰化延伸線、台南鐵路地下化與捷運、高雄捷運黃線與輕軌等。

興建這些軌道建議的理由聽起來都非常好、絕對正確、非常值得支持,不外乎紓解地方運輸、提升民眾便利、帶動地方發展、提倡大眾運輸等等;較民粹的話語大概就是:過去20年,幾乎所有捷運資源都集中在北部(雙北),現在也該「輪到」中南部了;或是質疑「難道中南部民眾是二等國民,不值得擁有捷運嗎?」。

但因為大部份計劃其實都看不到一個稍有專業、公正的評估報告(成本效益分析),因此都無法回答一個問題:真的只有蓋捷運一途嗎?未來如何經營?運量能支撐財務嗎?

如果依照平均投資數據分析,成本多寡由高到低分別是:捷運、輕軌、BRT(快捷公車交通系統)、改善公車系統;依序較便宜者大概又是較貴者成本的2-3成;至於同樣的交通系統,地下化是高架的2-3倍,地面則成本更低。因為沒有評估與分析,那些爭相要捷運的地方,回答不了是否靠著成本便宜許多的系統,就能滿足需求;也回答不了一旦蓋完捷運,有多少運量可支撐營運。

拿台北捷運的例子來看,初期路網明顯是解決原本已擁擠到難以行走地區的問題,這些路線蓋在運量最高的運輸走廊上;後續的路網則往外延伸,相對的運量與需求就較低;實際搭乘也都知道越往外延伸的捷運線,越是乘客稀少。台北市長柯文哲含蓄又客氣,但非常實際的點出:那些後續路線連現金流都有問題。那代表的是這些路線來自乘客票價的現金,連支付營運費用都不夠。

到底這4241億元的軌道建設中,有多少禁得起專業的需求與財務檢驗,是讓人懷疑。因為是向中央要錢興建,地方政府「這延伸那延伸」把捷運當開路,毫無成本效益觀念。就算大家咬牙接受、花大錢投資這些建設,未來這些捷運如無法「自己養自己」,最後就是成為財政的黑洞、納稅人的錢坑。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