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點燃潛力!小學生設計掃地機器人、研究仿生科技,都從繪本開始

2020-03-16 08:00

? 人氣

台北市文化國小自然科老師,自2013年與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合作,推動繪本教育。(徐愛婷提供)

台北市文化國小自然科老師,自2013年與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合作,推動繪本教育。(徐愛婷提供)

過去還在國中小唸書時,什麼時候會對課本最感興趣?通常就是學期初,剛發下來的時候,翻開還沒凹壞、折損的嶄新書頁,瀏覽這1年裡有什麼新奇故事將要發生;新書有種味道,好像讓人特別期待,但隨著學期與課程慢慢展開,新書的味道消散了,課本好像也就只是課本,原本好玩有趣的東西要背誦、考試,不好玩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奇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興趣更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多年前在國小任教時,便發現課本對於孩子的侷限,也促使她開始好奇、探索,究竟國外的課程長什麼樣子?

世界教育大不同:日本小孩設計房屋通風、歐洲用兒童文學引導

劉淑雯說,當時她發現像日本的教科書就很有趣,小學有一課要教「家」,會教孩子做模型,還給他們一個任務,要研究怎樣的家才會通風、窗戶要開在哪裡,或者有一課是做衣服,就會拿各種布料給孩子摸,看看吸水性如何、認識運動要穿什麼、什麼場合要穿什麼衣服等。

除了透過趣味來引導外,劉淑雯還發現,故事是個強大的工具,像芬蘭小學4年級的數學課本,用芬蘭熊的故事,來引起孩子好奇,來學習量測,或用歐洲鐵路,來認識不同單位長度、 里程的計算等等,而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甚至沒有課本,只有課綱,再搭配兒童文學等媒材來教課。

20200315-在教導國小學童時,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研究發現,故事是個強大的工具,像芬蘭小學4年級的數學課本,用芬蘭熊的故事,來引起孩子好奇。(取自Pixabay)
在教導國小學童時,台北市立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劉淑雯研究發現,故事是個強大的工具。(取自Pixabay)

劉淑雯後來將各國經驗開始轉化、加入課程,研究以繪本開展的跨域教學,當時她試過,有的班級只用課本,有的班級結合繪本,期末成績都差不多,但繪本組學生的學習興趣遠大於課本組,也讓她開始深耕,最終汲取出以繪本融入STEM(理工科,為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之統稱)的跨域教學系統,並延伸連接各個學科。

跨域也是108課綱強調的精神,對此劉淑雯說:「如果你提出一個好問題時,大概沒有單一學科能回答這個問題,所以要跨域能量。」她談到,108課綱上路後,跨域教學多了更多空間,教育一路從20幾年前只能教課本,到這幾年,已經慢慢不用只是按表操課,「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東西,又不是春晚,就算我教得很精彩,但學生只能拍手也沒用,重點是他能不能唱出自己的東西。」

「200年前富蘭克林可以,現在你們也可以」 教孩子創造,也學習失敗

台北市文化國小在自然科教師徐愛婷、楊志文的帶領下,從2013年開始與劉淑雯合作、推動繪本教育。徐愛婷表示,當時學生最喜歡的單元,是4年級的昆蟲課程,讓他們觀察昆蟲圖片、模型後,用巧克力、魷魚絲等零食做昆蟲,並要符合頭胸腹、3對腳等構造,搭配繪本版的卡夫卡《變形記》,也從故事裡主角變成蟲,卻沒人發現的情節,引導小朋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相處,又是怎麼一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