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卡蜜兒與羅丹

2019-10-05 05:50

? 人氣

卡蜜兒的《Sakuntala》,1888年~1905年,藏於羅丹美術館。

卡蜜兒的《Sakuntala》,1888年~1905年,藏於羅丹美術館。

若初次見到卡蜜兒(Camille Claudel, 1864-1943)與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的作品,很難不覺得,雖然羅丹被封為大師,但他曾經的情人卡蜜兒更具天份。在巴黎的羅丹美術館便有一間卡蜜兒的展室,讓人輕易地進行比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卡蜜兒的作品顯然更具表現力,其情感張力更觸動人心。而生活在當代、比起過去更能理解卡蜜兒所在之情感狀態的人們,對卡蜜兒那樣極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內在 - 不論內在是黑暗或光明,及在創作中拉扯自身至極限的態度,很難不感到動容。

比如文章首圖與下圖,是卡蜜兒與羅丹各自描繪愛情。兩人的技巧在此不相上下,但內涵截然不同。羅丹的版本《吻》(見下圖)安詳美好,像是理想中的愛情,總佔據人的認知,但少見於現實或者只存在於幻滅之前;而卡蜜兒在《Sakuntala》(見文章首圖)描繪地愛情則是令人痛苦地真實,是一些人們體驗到的愛情中,更常有但從未被說出來的樣貌,其形體運用顯示出藝術家創作上的大膽。

羅丹的《吻(Le Baiser)》,1882年,藏於羅丹美術館。
羅丹的《吻(Le Baiser)》,1882年,藏於羅丹美術館。

但是,如果見到卡蜜兒與羅丹的作品以後,不幸地經歷了一些不符合人生想望的經驗,然後又幸運地渡過去了,這樣的人們便可能產生別樣想法。

據一些傳記作者所寫得關於卡蜜兒的故事是,卡蜜兒19歲因為原本老師的介紹,而成為羅丹的女弟子。與其他弟子一樣,依據工作室的傳統,其訓練包括執行老師所接的大型公共案件。一進工作室沒多久,雖然羅丹還有一位伴隨多年不再年輕的糟糠情人羅絲,卡蜜兒就與羅丹熾熱地戀愛了。兩人互相為對方作塑像,並對彼此創作產生強烈影響。

左圖為於羅丹工作室時的卡蜜兒,攝於1884年。右圖為伊莎貝.艾珍妮於1988年於由卡蜜兒角度述事的電影《Camille Claudel》中劇照,神似真實的卡蜜兒。
左圖為於羅丹工作室時的卡蜜兒,攝於1884年。右圖為伊莎貝.艾珍妮於1988年於由卡蜜兒角度述事的電影《Camille Claudel》中劇照,神似真實的卡蜜兒。

卡蜜兒屢次要羅丹離開舊情人,但羅丹總無法下定決心。羅絲從他窮困時便支持著他,就算沒有熱情仍是使他穩定的存在。百般相互折磨後,卡蜜兒終於離開羅丹,把自己關起來,瘋狂地創作。她想要擺脫羅丹的影響,或者說是超越羅丹,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工作讓我很愉快…你會看到這個作品與羅丹的非常不同。」但是卡蜜兒並沒有拿到公共案件的委託 – 雖然這在當時對年輕藝術家尤其是女性來說很尋常。她開始對自己所有作品不滿意,並疑神疑鬼,指控羅丹暗中攪局、偷她的點子、說羅丹要暗殺她。幾年後,當她父親過世時,卡蜜兒被母親與弟弟強制送到精神病院,關在那裡三十年直到過世。

卡蜜兒留下來的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一件:《成熟(L'Âge mûr)》,是她在1892年剛離開羅丹時製作的。這件作品原是分手後仍協助卡蜜兒的羅丹介紹,由法國政府下訂委託,但最終政府並未採購。作品實際上有前後不同版本,透露出她與羅丹之間的糾葛之狀。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