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談反送中:維多利亞茶壺裡的兩種黴?香港包不住的多層次後華性

2019-08-20 15:11

? 人氣

所以洪門說要保留中華文化這些東西,我感覺有一點像在省港大罷工的時候,看到共產黨採用社會主義的是外來觀點,要推翻中華文化,他們就保留中華文化來對抗,是不是有一點類似性,但我沒有做訪談,我實際也搞不清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年8月18日,香港民陣發起「煞停警黑亂港 落實五大訴求」大規模集會(AP)
2019年8月18日,香港民陣發起「煞停警黑亂港 落實五大訴求」大規模集會(AP)

什麼是「後華性」?

李:石老師在風傳媒有一篇文章,就是講香港反送中的殖民性在哪裡,台灣為什麼沒有?那大家有興趣可以回去Google找一下這一篇文章,或許也是今天一個相關的參考。老師今天的題目提到「後華性」──香港包不住的多層次後華性,請老師解釋一下「後華性」?

石:我都忘記了。「後華性」本來是很簡單的概念,但是我們學界人人都說聽不懂。可是我在大陸兩三個場合跟他們講,人家好像一聽就懂。後華性就是說你要識別對方或者是對方要識別你是不是華人的時候,他用什麼方法來識別你,你是不是還有祖先崇拜,你是不是名字裡面保留中文發音,你是不是吃中國菜,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識別你。識別的方式非常多元。今天我識別你、你識別我的方式,可能要知道另外一個華人是怎樣,我會覺得他是華人,或者是我會覺得他不是華人,隨時可能因人因地有不同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華人或者是中國人彼此識別的時候,所採納的標準或者參考的依據非常的複雜,多元,而且不斷地在發展,這些標準之間有重疊,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標準可以普遍適用來幫你指認所有的華人,你想要在所有的華人身上找到同一種他們可以被指認為華人的依據,但找不到。偏偏華人又是一個每個人都在用的概念,是每個人都在用的category(範疇),就是華人好像是一個不可能否認的身份,只不過它又是一個沒辦法定義的範疇,這就叫做「後華性」。就是說每個人都說我們是華人,那以後呢?你沒有辦法很明確的講出來你是華人的話你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特點。

英文文獻裡,在東南亞講Chineseness的時候,我們翻作「華人性」,主要是強調大家的差異,泗水的華人跟萬隆的華人、雅加達的華人是不一樣,更不用說跟你新山、怡保華人都是不一樣,每一個地方都想盡辦法去找,每個地方的華人差異性在哪裡,這是研究東南亞華人的的定式,如果不強調差異性的話,就擔心可能會營造土著民族心目中一個整體的華人在東南亞的印象,那會不會招來「滅華」、「排華」?我是基於生存需要,我要告訴所有各地的這些土著民族說,我們不會團結起來,不會變成中國的第五縱隊,不會變成一個力量來統治東南亞。這就變成他們生存需要所要研究的華人性,幾乎可以這樣講,在東南亞,華人性就是差異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