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談反送中:維多利亞茶壺裡的兩種黴?香港包不住的多層次後華性

2019-08-20 15:11

? 人氣

香港今天這個情形,1997之後是大陸直接接收,所以把大陸看成是我要區隔、擺脫的對象,這就跟一般後殖民主義講的不一樣,後殖民主義講的是要嘛擺脫自己的本土,要嘛擺脫殖民母國,而在台灣跟香港,不需要擺脫本土,也不需要擺脫殖民母國,而是擺脫中國,因為中國是接收殖民地之後的統治者,也是一個不從事解殖工作的統治者。中聯辦在香港搞解殖運動,沒辦法搞,因為不能夠理解這麼多年殖民統治之後那些殖民精英的想法,所以不瞭解陳方安生,不瞭解林鄭月娥這些人,他不瞭解這些人的心理。某一方面,她們是把中共當成是英國來看,支持自己統治殖民地,好像總督還在。但是,習近平怎麼會把自己看成是英國,以總督的模式來治理香港呢?這個中間的溝通,相互的期待,都有很大的落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沒有解殖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殖民地的年輕人很沮喪,要擺脫上一代的糾葛,擺脫不掉,所以出路就是依靠殖民地的先進性,來面對我的文化母國,用殖民先進性的想像,整合香港,居高臨下地看大陸,那香港就變成是我的地方。如果沒有英國殖民、冷戰、回歸的複雜過程,沒有一國兩制的名統實分,香港不一定會產生一種單獨屬於香港的身分意識。同理,在台灣,如果沒有1990年初期的憲政改革,後來的普選,台灣也不見得會形成一個單獨地方的意識,至少沒有那麼快,但這又不是只有台灣決定,是整個世界格局的決定,我們今天好像沒什麼時間談這些。

台大教授石之瑜談香港。(愛思左人文基地提供)
台大教授石之瑜談香港。(愛思左人文基地提供)

李:還有三十分鐘。

石:台灣做為一個單獨的身分範疇,有一種社會生物性的必然,一旦成為政治範疇之後,在範疇裡面的人,就越會把自己當成這個範疇的主體,所以範疇的出現很重要。台灣成為一個單獨的政治範疇,不是國民黨營造就可以,更不是台獨出現之後才有。過去在台灣的文化辯論中,有個耳熟能詳的論點說,這樣的一個範疇是來自於抵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因為抵抗日本,台灣菁英就有了主體性,最後這個主體性異化成是抵抗中國的主體,年輕同仁如果回去找1980-90年代的中外文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悖論,包括王曉波老師,都認為這個主體性主要來自於抵抗日本,最後變質,抵抗日本所產生的主體性變質成為了台灣主體,進而跟大陸區別。

CIA營造了一個新概念:「太平洋盆地」

我覺得這個是重要的根源,是從台灣自己的歷史脈絡找出台灣主體意識的根源,但是這個不充分,因為在內戰與冷戰都打到台灣來了之後,台灣做為政治範疇,其實並不是那麼明確,台灣是做為反共堡壘、復興基地、自由陣營,他既是自由主義大陣營的一分子,又是內戰之下跟中國是沒法分割的一個臨時單位。因此,國際政治很重要。而另一個讓台灣變成一個單獨範疇的重要根源,是世界經濟。美國越戰戰敗以後,包括CIA在內美國精英就思考,如何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世界,重振美國極其低落的士氣,恢復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於是,CIA透過福特基金會就營造了一個新概念──「太平洋盆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