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200億挹注勞保不是笨──記住遠水救不了近火

2019-08-01 06:10

? 人氣

資金挹注勞保可將勞保基金從惡性循環中暫時拉出,也證明保護基金的決心、穩定大眾信心。(資料照,葉藤騏攝)

資金挹注勞保可將勞保基金從惡性循環中暫時拉出,也證明保護基金的決心、穩定大眾信心。(資料照,葉藤騏攝)

近來有些文章就政府準備200億元挹注勞保,大肆批評,有些認為無濟於事,有些認為政府不思經營績效之提昇,並提出基金能否擁有穩定的投資報酬率,才是攸關基金能否健康成長存在的最重要關鍵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筆者希望能在此同時提醒大眾,以「應達成高績效」為前提去檢視勞保基金,本身即是錯誤立論。績效穩定攸關企業長存雖是任何投資皆然的道理,但勞保基金欲有高績效,有它不可能達成的理由。

眾所皆知,投資績效來自於資訊落差。在經濟學上的完美市場理論中,一切資訊都即時反應在價格上,交易人之間沒有資訊不對稱問題。真實世界中,法人可以控制公司,與內部人先瓜分最多好處;金融工程搶毫秒之差又瓜分剩下好處中的絕大多數;接著才是靠著財報與長期分析的投資人搶下最後績效,剩下一般大眾等則是被宰割的對象,多數須認賠出場。

20160719-SMG0045-001-華爾街。美國股市,美股配圖。(美聯社).jpg
投資績效來自於資訊落差,因此勞保基金欲有高績效,但難達成。(示意圖,美聯社)

然而但凡國家操盤之基金,因具有公益色彩,又牽涉廣大人民,其首要目標是安穩,更不能介入高利潤企業宰殺投資大眾,因此縱使它可利用法人與內部人之姿搶得先機,也不能與民爭利搶績效,相反的,還必須挑選對整體人民競爭力有幫助的產業,例如勞退基金即選擇穩定但本重利輕的台籍世界知名航空──長榮。

雖然孫正義績效曾達44%,但當投資標的受限時,曾經投資阿里巴巴得到績效2500倍,不代表操盤勞保基金也會有同樣績效。前者可以激進投資並且不須篩選標的,自然不可相提並論。縱使是孫正義親為投資,受限勞保基金本質也難發揮。

勞保基金須長存,不能只訴求績效面,更須改善其結構。

對勞保基金而言,每年要付出的勞保金額是屬於從長債轉為一年內應還的流動負債。若在企業,長債利息應該越低越好,投資報酬率與營運現金流量則是越高越好,但在現行結構下,勞保基金績效目標高到難以實現,相當於不斷借入高利貸般的長債,卻又不可能借由投資保本逐利。

若以企業而言,當債務負擔加重,或可運用之現金減少時,即會使周轉不靈的機率大增,該企業的牽連企業會察覺有異,此時借款變困難、還款彈性減少(甚至突然要求一次結清),上下游對其信任減少、顧客信任降低,總體上議價能力會逐漸下滑,信用評價也逐漸被調低,導致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破產機率在某一臨界點開始,如指數成長般飆升。

2018-04-02-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勞工保險局外觀。公署外觀。勞金局。勞保局。(Google Map)
勞保基金須長存,不能只訴求績效面,更須改善其結構。圖為勞工保險局。(Google Map)

在此時點挹注資金,無非有三個作用。

一是要將勞保基金從惡性循環中暫時拉出,使之不致於走過破產前的臨界點。

一是宣示政府對保護基金的決心,避免牽連產業爭相劃清界限導致雪上加霜。

最後則是希望穩定大眾的信心與生活,避免屆退者害怕基金倒閉、大量領取造成的雪崩式惡化。

政府改善結構是正確且首要的,績效方面國人則可重新思考,勞保基金是否因身兼太多目標而失去原本照顧勞工的能力,是否不要對勞保基金下達過多理想與道德要求,或許投資標的仍應有所取捨,但不須設限過多。

只是績效要求僅是遠水,遠水救不了近火。政府花錢救勞保基金則是近水,看似徒勞無功卻有其意義,勿過多苛責。

*作者為台灣大學事業經營法務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