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加州經驗」與「聰明用電」是台灣能源問題解方嗎?

2019-07-01 07:00

? 人氣

工院長長劉文雄鼓吹再生能源,並以美國加州為例指去年提前達標佔電力34%。(美聯社)

工院長長劉文雄鼓吹再生能源,並以美國加州為例指去年提前達標佔電力34%。(美聯社)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臺灣最重要的工業研究機構,工硏院長在社會上極受敬重,發言很有影響力。個人對工研院劉文雄院長日前接受記者訪問討論臺灣電力問題的建言就極感興趣。(詳〈星期專訪: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劉院長論點集中在兩個面向:1. 加州再生能源發展成功,臺灣應學習並加緊能源轉型 2. 臺灣應聰明用電,降低夏季尖峰,缺電問題可迎刃而解。本文針對此二論點就教於劉院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鼓吹再生能源

針對再生能源,劉院長說加州原規劃2020年再生能源達到33%,去年已提早達標達到34%。在此謹將加州條件與臺灣作一比較。

依加州政府能源委員會資料,到2018年底,加州太陽光電裝置容量1056萬瓩,年發電245億度。依此計算,加州太陽能每年可發電2325小時。太陽能在臺灣南部每年可發電1250小時,北部950小時,臺灣太陽能發電時數只有加州一半。太陽能面板價格全球一樣,臺灣每年發電時間只有加州一半,表示太陽能發電成本為加州的兩倍。

為何臺灣緯度較加州低了10度,較接近赤道,但太陽能發電時數只有加州一半?理由也很簡單,加州基本上是個沙漠,很少下雨。臺灣是個溫暖潮濕的島嶼,降雨日數極多,以今年5,6月梅雨季而言,太陽光電發電度數經常掛零。以日照時數而言,臺灣是一個不合適發展太陽光電的地方。

加州面積42萬平方公里,約為臺灣12倍,加州也是全美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最多的一州,太陽光電總裝置容量1056萬瓩。蔡政府目標為在2025年裝置2000萬瓩,為加州一倍,單位面積裝置容量密度為加州23倍,真是令人欽佩的「超英趕美」能源轉型大躍進啊。

依加州政能源委員會資料,到2016年底,加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564萬瓩,蔡政府目標在2025年風力發電裝置690萬瓩。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加州風力發電全部是陸域風電,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為「零」。蔡政府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570萬瓩,也超過加州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問題是離岸風電每度成本為陸域風電2-3倍,臺灣人比加州人有錢嗎?臺灣風力發電擠到海上的原因也只有一個:臺灣土地太小,人口太多,在陸地上根本找不到加裝風機的地點,又非要以無碳的綠電取代廢核後無碳電力缺口,只好趕鴨子上架,要全民花以高於核電5倍的電費購買離岸風電。

加州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結果是每度電平均電費15.6美分(臺幣4.8元),家庭電費19.3美分(臺幣6元),比臺灣高了一倍。美國有30州每度電費低於10美分,這些州無一例外,發電主力就是核能與火力。發電成本與加州相當的州,無一例外都是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州,綠電占比最高的是夏威夷,電費也是全美最高,每度平均29美分(臺幣9元),不過還是低於蔡政府模仿對象的德國,每度超過10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立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